近日,上海宝山区大场镇物业服务联合体再次引发关注。该物业服务联合体由29家物业企业和多家专业服务机构组成,也是上海市首个物业服务联合体。11月25日,记者了解到,在长沙也有类似探索。比如雨花区侯家塘街道于2021年率先探索“连片打包”共享物业模式,由梓园、枫树岸、麻园湾三社区联合引入物业公司,承接42栋老旧居民楼的服务工作。
物业联合体模式在全国正加速铺开
“修剪树木、修复绿植,连多年不亮的绿化带路灯都亮了,晚上进出太安心了!”上海市宝山区丰翔新城小区老住户肖肖的点赞,道出了971户居民的心声。这个2010年交付的高层小区,因原物业退出后托管服务缺位,出现安保虚设、卫生脏乱、设施失修等问题。直到罗泾镇党委牵头组建的物业联合体接手,让曾满是槽点的小区焕发新生。
作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街镇之一,去年宝山区大场镇率先探索组建物业服务联合体,突破了传统物业的服务范畴:服务矩阵构建了“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公益服务+社区治理”四大体系,设置轮值主席制度,并开设24小时客服热线等。联合体运营数月来,24小时热线顺利解决了部分久拖未决的物业管理难题,12345投诉工单数量同比下降23.7%。
宝山的实践并非个例,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物业联合体模式正加速铺开。
2024年6月,苏州市首家现代物业服务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在姑苏区成立,通过推进质量管理、标准研制等工作,促进物业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不仅2022年在青岛组建超高层物业发展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协同,此前更联合23家单位成立医院物业联合体,聚焦技术研发与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医院物业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乌鲁木齐自2021年起推行“物业城市”模式,引导本地企业组建联合体对接先进经验,培育“大物业”生态。
长沙不少小区在探索共享物业模式
在中部地区,长沙则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特色,走出了独具韵味的治理之路。
针对中心城区老旧小区集中、零散楼栋管理成本高的痛点,雨花区侯家塘街道于2021年率先探索“连片打包”共享物业模式,由梓园、枫树岸、麻园湾三社区联合引入物业公司,承接42栋老旧居民楼的服务工作。
为保障物业企业“引得进、留得住”,社区提供免费物业用房并给予初期经费补贴,通过“政府补贴+物业投入+居民缴费+小区造血”的多元机制,仅用三年就实现物业企业自我造血,居民满意度从84.3%跃升至95%以上。
同时,近年来,长沙市芙蓉区文艺路街道也探索构建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优化服务、机制创新”的“大物业”管理模式,4个社区12个老旧小区共3739户居民纳入“大物业”规范管理,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等“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近年在老旧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12个,建立“红色物业”7个,打造邻里中心9个。
联合体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运营
其实,所谓物业联合体是由政府牵头、物业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服务平台,旨在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
“不同于传统物业管理服务,范围更广、领域更全,除了基础物业服务,宝山还引入了家政保洁、空调清洗等有偿优惠便利服务。同时,还参与公益服务和社区治理,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安全防范、群租整治等社区治理工作。”克而瑞物管平台指出,物业联合体的成立或体现了相关监管部门对物业管理方式的加强,管理与服务颗粒度变得越来越细,有利于管理水平提升与服务精细化的实践。
长沙市物业管理协会秘书长王坤指出,从长沙来看,目前暂时没有出现物业联合体模式,“这个新模式的大范围普及可能还需要时间”。
“物业联合体模式的兴起是市场需求驱动的必然结果。从需求端看,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已从基础的安保保洁,向养老托幼、维修养护等多元化场景延伸,单一物业企业的资源禀赋难以全覆盖。”长沙一物业公司负责人指出,从供给端看,中小物业企业面临成本高、盈利难、技术弱等困境,联合体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运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更关键的是,各地政府的党建引领机制为联合体提供了组织保障,可以确保联合体始终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卜岚 通讯员 王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