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鲍庆胜 奈曼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悦 摄影报道
11月25日,走进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黎明村的农业设施大棚,一颗颗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晶莹的红黄宝石缀满翠绿的枝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清甜气息,让人沉醉。
这片丰收景象背后,是四位青岛“奶爸”扎根田野的创业故事。“我们在亲戚的口中了解到奈曼旗,被这里蕴藏着的发展潜力所吸引,我们四人一拍即合就来到了这里。”正往棚内放置物理防虫器的李堂前说道。
第一次到达黎明村,眼前的二十三栋标准化温室棚就让四人信心倍增。随即,他们根据各自擅长的本领,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设施农业建设中。
“标准化种植的效益远超传统模式”,李堂前说,尽管是农业“门外汉”,但这群新农人从选种育苗到水肥管理全程亲力亲为,像呵护婴儿般日夜守护着这片希望之田。
为确保品质,他们坚持绿色种植理念:每个大棚都引入雄蜂进行自然授粉,既保障坐果率又提升风味;全程杜绝农药使用,还在抖音平台直播农残检测全过程。经专业机构检测,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农药残留。
他们今年7月种下的西红柿,经过三个月科学培育,果实个头均匀、色泽鲜亮、口感香甜,凭借着过硬品质和错峰上市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热销北京、青岛等地商超。
“棚内土地一共50亩,一亩地可产7000斤柿子,品相好的柿子能卖到5.5元一斤,品相稍差的也能卖到2元一斤。算下来,产值稳稳突破百万元了!”李堂前话语中透着兴奋。
大棚西红柿的好收成,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62万元的经济收益,更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2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
“以前挣钱得去外地,顾不上老人孩子,现在在家门口摘西红柿,一天赚百来块,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比外面打工强太多!”正在采摘西红柿的村民海英笑着说道。
“得到这样的‘开门红’,除了我们的努力外,更得益于奈曼旗这片发展的沃土,村民们的淳朴和干部们的担当作为,也更坚定了我们留在这里的信心。”李堂前感慨。
上一篇:让教育和文旅双向奔赴
下一篇:中国人形机器人加速迈向“消费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