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江德斌
近期,浙江、四川、广东等多地试行中小学秋假,3天假期连上周末形成5天“小长假”,让不少景区出现黄金周式客流。中小学秋假的试行,不仅带动了旅游市场,更释放出超越经济的多重社会价值。
秋假最直接的成效,是实现了旅游市场的错峰。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消费高度集中于法定假日,11月本是传统淡季,景区、酒店进入经营低谷期。秋假恰好填补这一空白,让“淡季不淡”成为现实。这种错峰效应不仅舒缓了游客出行压力,更给文旅行业带来可观增量,助力全年经营节奏均衡化,为旅游市场注入弹性活力。
秋假也重构了家庭休闲模式。不少家长选择带薪休假或请短假陪孩子出行,催生“亲子微度假”新潮流;地方文旅部门则顺势推出研学线路、文化体验项目等丰富产品供给。不少景区精准推出“学生免票+家长优惠”活动,撬动亲子消费链。政策引导与市场响应的良性互动,既提升了大众生活品质,也为假期制度的人性化、多样化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秋假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业压力下,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接触自然与社会的机会。而秋高气爽的时节,让孩子走出教室,在田间劳作中体会耕耘不易,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温度,在山水徒步中感悟自然神奇……这些真实体验,都是课堂和课本无法给予的成长养分。
当然,秋假制度尚处试点阶段,各相关领域仍有完善空间。例如,部分学校在秋假布置较多书面作业,可能让秋假沦为“补习假”;一些热门景区在应对淡季期间的客流暴增时准备不足,在预约系统、交通疏导、安全应急等方面还有短板需要补齐;文旅行业也应针对秋假特点,开发更多适合学生群体的旅游产品,让旅行真正成为教育的延伸。
从经济错峰到教育赋能,秋假的价值正在不断延伸和显现。这场假期改革的探索,既为文旅市场开辟了新空间,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路径。相信随着秋假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必将实现民生改善、教育提质与产业升级的多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活力。
上一篇:乌克兰原则同意美国提出的和平协议
下一篇:设施农业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