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网红乡村体验项目要持续内容迭代,强化沉浸感
“果园大冒险”游戏中,一个玩家被逮住。
有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把鞋子都跑掉了。
夜幕降临,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新安堂村,果农陈川家安静的果园开始热闹起来。朦胧夜色中,手电筒光柱摇曳,人们在果林间弯腰前行,欢声笑语与偶尔的犬吠交织,一直持续到深夜。
继眉山“偷甘蔗”活动爆火之后,四川各地类似活动开始涌现,“果园大冒险”便是陈川兄弟几人从眉山“偷甘蔗”活动获得灵感而改编的新游戏。玩家支付8.8元入场券之后即可进入果园藏身摘橘子,如果没有被果园NPC(非玩家角色)抓住,就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买走橘子。活动才举办3天,便吸引了近300名玩家前来报到。
随着活动的爆火,有网友质疑,用“偷”字做营销噱头,似有传播不良导向之嫌。活动发起者陈川认为,既然收了入场费,就和“偷”字不搭边了。专家表示,“果园大冒险”“偷甘蔗”这类活动,与早年风靡网络的“偷菜”游戏娱乐逻辑一脉相承,它们满足了当代人回归田园、角色扮演和轻量社交的需求,如果重塑概念认知,强化正向价值导向,或可激活乡村娱乐与文化价值。
70亩果园里“躲猫猫”
买8.8元门票可以敞开吃
11月24日傍晚,记者从德阳市出发,驱车约1小时到达鄢家镇新安堂村3组,陈川和他叔叔两家占地约70亩的果园,便是“果园大冒险”的活动场地。
放眼望去,一座低矮的丘陵上面种满了柑橘树,黄澄澄的爱媛挂在枝头。山丘下有两口小小的鱼塘,塘边已经拉了警戒线。果园入口张贴着游戏规则:“入场费8.8元,入园畅吃。未被抓住带走(柑橘)2.5元/斤,被抓住3元/斤。不得破坏果树,不得铺张浪费。不允许殴打、捆绑。”
陈川的叔叔陈明华正在准备晚上活动的互动卡片。记者注意到,这些互动卡片有“NPC转换券”、“免抓券”等等,陈明华告诉记者,他会将这些卡片藏在果园各处,玩家找到了的话就可以使用,增加游戏趣味性。
当晚,记者扮演农场果园NPC,拿着手电筒在果园之间穿梭,“逮捕”那些提前进入果园藏匿起来的玩家,就像“躲猫猫”游戏一般,果树间窸窸窣窣的声音,为游戏增添了不少刺激感。逮到玩家后,便用笔在其手上画一笔,表示被捉住一次,出园时作为橘子定价的标识。
绵阳近50人组团前来
玩家称“特别解压”
当晚,有近50人组团从绵阳专程前来玩“果园大冒险”。活动从晚上8点半持续到深夜12点,小小的丘陵上,惊呼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以前参与过城市躲猫猫的游戏,挺好玩的。现在这个‘果园大冒险’摘橘子的游戏,还没体验过,感觉一定很刺激。”还没入园,从德阳过来的周家两姐妹就已激动不已,一直在商量如何躲藏。
“藏好哦,我们开始来抓你们了!”当玩家在果园里藏好,NPC便开始入场“逮捕”。NPC牵着温顺的狗儿,总能够在短时间找到几位,也会有意放走一些玩家,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寻找藏在林子里的互动卡片。
从德阳过来的钟女士,在藏身过程中被记者扮演的NPC抓到,钟女士十分开心地说,“好有意思,上了一天的班,晚上来玩这样一个游戏,真的很解压。”
当晚的NPC中,有几位是果园主人陈川的朋友,他们牵着自家的小狗前来帮忙。NPC周先生觉得挺好玩,“果子吃了,忙也帮了,玩也玩了,狗也遛了。”
在游戏过程中,有玩家将车钥匙跑丢在果园里,也有玩家踩到松软的泥土将鞋子弄脏,对于这些,大家并不太在意。果园里也有人一直巡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记者观察到,玩家大部分为年轻上班族。
活动发起者:
“收了入场费和‘偷’不搭边”
从游戏开始到结束,陈川一直拿着手机在果园里直播。这是该游戏持续的第三个夜晚,3天能够吸引近300人参加,他也感到意外。
“我们看到眉山那个‘偷甘蔗’活动很火,就想着我们果园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把果子销售出去。”陈川坦言,他和表兄弟最开始就是模仿。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后,当晚就来了几十人参与,这让他觉得可行性很大。
当然,陈川等人也对游戏规则做了修改:玩家首先要支付8.8元入场费,在园子里面可以敞开肚皮吃,对于带走的柑橘则根据游戏结果来进行定价。其目的是吸引人参与体验游戏,顺势将柑橘的销路打开。
据陈川介绍,三个晚上平均下来,每晚能够卖100多斤柑橘。在他看来,等果商上门收购也是两三块钱一斤,举办这种活动,在收取入场费同时,能够以同样价格将果子卖出去,还能让更多人知道鄢家镇特产是柑橘。
有网友质疑,“果园大冒险”的实质还是用“偷橘子”作为营销手段,对此陈川说:“我们收了入场费,就和‘偷’字不搭边了。本质上讲,我们与游戏参与者是双向奔赴,我们给他们提供娱乐场地的同时,也变着法子增加了收入。”
专家建议
重塑概念认知强化文明参与
记者梳理发现,随着眉山“偷甘蔗”活动的爆火,各地开始模仿这样的一种营销模式,除了德阳鄢家镇,成都双流区、绵阳游仙区等地也推出此类游戏,不少地方短时间内迎来“开门红”,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不少问题也开始显现。此前媒体报道,眉山“偷甘蔗”活动中,有人假偷变真偷,并且造成大量浪费。此外,也引发部分网友质疑,用“偷”字做宣传噱头,有不良导向。
这种简单的乡村体验,为何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和参与热情,又如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实现真正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蔡尚伟表示,“果园大冒险”“偷甘蔗”这类活动满足了当代人回归田园场景、沉浸式角色扮演和轻量互动的社交认同的核心需求,这种情感释放与早年“偷菜”游戏娱乐逻辑一脉相承。
“它能超越传统文旅项目,关键在于以戏剧化的角色扮演深化沉浸感,跳出过度商业化套路,既赋予普通农事游戏化新鲜感,又精准契合大众对淳朴乡土生活的怀旧情结。”蔡尚伟说。
要实现这类网红乡村体验的可持续发展,蔡尚伟表示需要规范付费角色扮演类体验项目,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持续内容迭代,融入“角色扮演+本土文化”复合玩法,不断强化沉浸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活动因借“偷”的噱头造势,存在模糊“偷”的法律与道德边界的潜在风险,易误导大众价值认知,要重塑概念认知,强化“田园趣味采摘”等正向名称,突出虚拟娱乐本质,强化文明参与,这样或许可以激活乡村娱乐与文化价值,构建城乡双向赋能新格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伍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