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基金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被市场视为“二次创业”。事实上,中加基金的第一次创业成功抓住了固收业务的周期红利,实现了管理规模从零到千亿的突破;而第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是要在新的行业发展阶段中,构建起“全天候、多策略、矩阵式”的产品能力体系。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进入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新发展阶段。《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促进行业功能发挥”。
面对政策引导与市场转型的新常态,以固收见长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其破局关键在于主动优化业务布局,着力构建平台化、体系化的权益投研能力,从而完成从传统“资金管理”向新时代“资本赋能”的功能升级。
11月中旬,原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已正式离职,其从业资格在中航基金显示已注销。据了解,邓海清拟出任中加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首席投资官。这位在宏观、固收与权益领域均有深厚积淀的金融老将的加盟,也是中加基金落实《行动方案》推动业务转型升级的新行动。
公开资料显示,邓海清拥有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曾在宏源证券、中信证券、九州证券等机构担任首席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并具备多年资产配置与投资管理经验。
权益业务系统化建设
从中加基金的发展现状来看,此次人才引进背后蕴含着清晰的战略考量。在固收领域,中加基金已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成为公司规模增长的核心支柱。然而,权益投资板块的短板也成为制约公司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权益市场逐渐成为公募基金竞争核心战场的当下,该业务结构难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配置需求。
邓海清加入中加基金,标志着中加基金在推进“二次创业”、把握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机遇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他的宏观研究和投资管理专长不仅与中加基金扎实的固收投研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而且在当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行业轮动加速的市场环境下,其多年积累的宏观分析和资本市场投资能力,能够帮助中加基金权益团队更好地把握市场周期切换,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精准定位高景气赛道。
同时,作为曾担任基金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的资深管理者,邓海清对投研团队的搭建、投资策略的优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有着深刻理解,这将为中加基金权益业务的体系化建设提供重要助力。
中加基金的“二次创业”
2023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立了“金融强国”与“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总体基调,为公募基金行业在“十五五”期间的战略定位指明了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资本市场大发展。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核心关键词的背景下,权益类基金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它既是产业转型的资本引擎,也是居民财富增值的长期载体,更是金融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的枢纽工具。同时,在利率持续下行、资管竞争加剧与投资者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未来五到十年,行业将逐步转向客户画像更精准、产品更趋工具化(指数产品、ETF产品大发展)、资产配置更多元的生态模式。
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加基金管理规模1360亿元,非货规模1179亿元,但其中固收类产品占比远超权益类产品,这一情况折射出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权益时代的共同挑战。
针对权益投资板块的短板,中加基金围绕《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共建权益基金良好的发展生态,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打造风格互补、策略丰富、协作融合的权益投研体系平台,以更加全面、专业的投研实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
如今,中加基金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被市场视为“二次创业”。事实上,中加基金的第一次创业成功抓住了固收业务的周期红利,实现了管理规模从零到千亿的突破;而第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是要在新的行业发展阶段中,构建起“全天候、多策略、矩阵式”的产品能力体系。
据了解,中加基金推动的以“二次创业”为标签的战略调整,即在巩固固收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系统构建涵盖权益、多元资产及养老金型理财的产品矩阵。
首先是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中加基金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聚焦未来经济图谱,重点在大国基础战略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方向打造体系化、矩阵化、工具化的产品版图,与投资者共同把握科技创新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中加基金将持续巩固“专精特新”与“科技创新”等亮眼权益产品品牌,以差异化优质权益产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其次是大力发展多元资产配置。中加基金将持续完善“固收+”产品体系并积极布局量化、黄金、海外资产等投资工具,来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第三是培育布局养老金型理财产品体系,中加基金将继续夯实投研核心能力,加强跨周期资产配置与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渔网模式”渐成共识
近年来,中加基金旗下部分权益产品业绩表现引发市场注意。
截至三季度末,专注于专精特新企业投资的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A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2025年9月30日净值增长率为52.17%;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发起式A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达108.04%;重点布局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加核心智造混合A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为67.42%。(净值增长率来源《基金定期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中加基金旗下所有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在今年以来均实现了正收益。
某沪上公募策略研究员认为,以前的基金公司主要依靠“ 鱼鹰”即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决定业绩;而未来更需要的是“ 渔网”即通过系统化、工具化的产品矩阵,实现对市场机会的全面覆盖。
他解释称,所谓的“渔网模式”,是指基金公司应当围绕清晰的客户画像,构建具备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体系,使投资者能够像在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一样,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合适的产品,而非过度依赖单一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
在时代红利中寻找“阿尔法”
某中大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90后、00后成为投资者主体,投资者教育水平提高,信息获取渠道多元,“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效应正在减弱,未来的基金经理必须兼具投研能力、产品意识与客户思维。基金公司更需要构建的是“体系化、生态化”的投研平台与产品团队,而非依赖个别明星。
中加基金此次人事安排,可视作其向‘多元强者’转型的一次关键落子,最终成效仍待时间检验。
业绩注释: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2024年11月12日,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林沐尘(2024.11.12-至今),产品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 52.17%(26.11%)。基金业绩及比较基准数据来自中加基金产品定期报告,截至20250930。
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发起式A成立于2024年3月12日,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李宁宁(2024.03.12-至今),成立至2024年末、2025年上半年及3季度净值增长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1.49%(7.93%)、16.72%(4.60%)、60.48%(37.81%)。基金业绩及比较基准数据来自中加基金产品定期报告,截至20250930。。
中加核心智造混合A成立于2020年7月22日,风险等级为中高风险,历任基金经理为冯汉杰(2020.7.22-2023.3.24)、张一然(2023.3.14-至今),成立至2020年末、2021-2024各年度及2025年上半年及3季度净值增长率和业绩基准增长率分别为21.63%(-1.36%)、15.42%(9.59%)、-6.94%(-14.86%)、-4.00%(-6.06%)、1.09%(6.77%)、2.02%(4.37%)、66.29%(19.08%)。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过往收益不预示未来表现。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为混合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水平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低于股票型基金。 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投资范围包括港股但并不必然投资港股,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可能面临汇率风险、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管理人目前给予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高风险评级,给予中加专精特新量化选股混合发起式、中加科技创新混合基金中风险评级,对运作后的基金风险等级将定期进行评价更新。产品收益受股市、债市等影响可能会有波动风险,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并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股东之间实行业务隔离制度,公司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中加基金旗下基金财产的投资运作。中国证监会的注册并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该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