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11月25日,以“智启风险感知 共筑城市品牌”为主题的暖城品牌传播力指数发布暨风险感知预警机制分享会在鄂尔多斯市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地方政府、高端智库、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围绕城市品牌传播、风险感知预警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呈现诸多亮点,为各地探索以风险防控护航城市发展、以品牌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与思路启发。
量化指数 展现“暖城”品牌建设新成效
会上,《暖城品牌传播力指数分析报告(2025)》正式发布。指数聚焦城市品牌传播的全维度表现,以“品牌影响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吸引力和品牌美誉度”为一级指标,设有10个二级指标及30余个三级指标,构建起衡量暖城鄂尔多斯品牌建设成效的重要量化标尺。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鄂尔多斯立足“暖城”品牌定位,以绿色转型为路径、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文化赋能为纽带,在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中持续阐释着独特价值。今年以来,暖城城市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亮眼名片。
《暖城品牌传播力指数分析报告(2025)》展现了“暖城”品牌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传播实效。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品牌影响力呈现声量与节点同频共振,传播热潮与重要节点高度契合,形成了“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的传播格局,呈现出高频次、范围广、视角多元的显著特征。
未病先治 风险感知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为提升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能力,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路径,鄂尔多斯市秉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理念,探索建立风险感知预警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成体系化升级。通过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整合旗区、部门力量,打通逐级批办壁垒,实现预警事项一键流转、闭环运行,既以“暖”心回应群众关切,又高效处置苗头性风险。
据介绍,受中医“治未病”理念启发,鄂尔多斯市将舆情治理关口前移。上网的舆情是“已病”,而未暴露的问题即“未病”。舆情的本质是群众切身利益受损。因此,鄂尔多斯搭建风险感知预警机制的核心,就是第一时间捕捉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从源头上消除舆情滋生的土壤,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根本转变。
鄂尔多斯风险感知预警机制首先搭建起了信息感知网络,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整合“三中心、两端、一员、一热线+大数据+短视频平台”来获取风险信息。同时,精准研判风险本质。风险感知预警机制对11类风险进行专业化分类,针对不同风险信息,依托智库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对策建议,并对重大决策开展舆论压力预判,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据了解,自风险感知预警机制运行以来,累计推送日报516期、专报317期,1000余个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化解,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探索,推动城市形象从“能源之都”向“幸福暖城”立体跃升。
多维碰撞 解锁风险治理与品牌传播融合路径
分享会汇聚了来自多领域专家的深度见解,他们从理论探索、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为城市风险治理与品牌建设贡献了智慧。
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徐和建从传播流量与素养角度,阐释了舆情应对与政府形象塑造的辩证关系。他表示,受众既是传播流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是流量生态的“共建者”和“监督者”,良性的互动关系应建立在透明的流量规则、公平的权益分配、健康的内容生态之上,推动流量价值向普惠化、人本化方向演进。政府通过监管不越位,引导有方向,利用讲效率等创新理念,推动传播流量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政策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原副主任,教授、博导许正中则从宏观和前沿视角,对鄂尔多斯风险感知预警机制及经验进行理论剖析。他表示,鄂尔多斯已经搭建起从感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到化解风险四个环节形成闭环的工作机制,是一次化风险、治未病的有益探索。
“当前,各类突发事件往往呈现‘线下处置’与‘线上发酵’交织并行的新特征。鄂尔多斯城市风险治理的模式以‘早、小、深、准’为治理目标,通过优化机制,实现舆论引导从‘事后救火’向‘事前防火’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国东表示。(杨静)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