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前列腺癌正在悄悄变成一种“退休后被发现”的常见病。很多男性刚退休,准备享受生活,却在一次体检中发现PSA升高,再一查竟是前列腺癌。更让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患者都会说同一句话:“我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正是前列腺癌最狡猾的地方。
PSA数值持续上升要警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徐磊指出,前列腺癌早期基本没有症状,等到排尿困难、骨痛出现,往往已经晚期;另外,绝大部分排尿不畅症状缘由良性前列腺增生而非肿瘤病变,但可提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十多年前,我国一半以上的患者一确诊就已有转移,五年生存率只有60%左右;而美国、欧洲能接近99%,原因很简单,他们90%以上的患者在早期就被发现了。
如今,我们终于有了追赶的机会,关键就两个字:早筛。最核心的筛查指标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并不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标志物,前列腺炎、增生、甚至刚做过直肠指检也可能会让它升高,但它极其敏感,如果PSA数值持续缓慢上升,就要高度警惕前列腺癌。
很多人在门诊咨询时问:PSA 4或5ng/mL算高吗?要不要马上穿刺?徐磊医生的答复是:要结合趋势、年龄、影像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虽然4ng/mL是PSA正常值的上限,但60岁以下的男性PSA最好控制在1以下,超过就要引起注意,临床上低PSA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仍有相当比例。另外如果PSA连续几年稳步上升,哪怕还在“正常范围”,也要找泌尿外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先做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看有没有可疑病灶,再决定是否穿刺,这样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从早期根治到晚期逆转
确诊前列腺癌后,治疗方案已远比过去丰富,而且越来越强调“既要活得长,更要活得好”。
徐磊医生介绍,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切除术已经成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一种标准术式。肿瘤发现得越早,能保留的神经和血管束的机会越大,术后尿控和性功能恢复越好。现在上海一年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已超万例,术后三天出院、一个月后逐渐恢复尿控已成常态,很多患者术后PSA降低至检测不到,除了定期复查外,能回归得病之前的正常生活。
对于局部晚期或高危患者,可先用几个月新型抗雄药物把肿瘤缩小,减轻肿瘤负荷,这种先用药将肿瘤局限的方法被称为新辅助治疗,然后再手术,确保彻底切除的机会更大。
过去,已有转移的患者觉得好转的希望渺茫,现在完全不一样。新型抗雄药物(阿帕他胺、达罗他胺、阿比特龙等)已前移到初诊时就联用,至耐药时间从平均2年延长到4—6年甚至更长。PSA能降到0.2以下,往往预示着未来几年肿瘤都非常稳定。少数寡转移患者,甚至可以在全身药物的控制下,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并对转移灶进行放疗,从而追求“无瘤生存”。徐磊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位PSA超过2000、颈椎转移导致截瘫的患者,很多人以为没救了,但经过一个月新型药物治疗,患者PSA降到100以内,四个月降到0.1以下,患者重新站起来,现在生活完全自理。
治疗后要学会疾病管理
治疗后的随访也至关重要。手术患者术后2个月查PSA,如果降到0.1以下甚至测不出,基本达到根治目标,但仍需终身随访,因为少数患者多年后仍可能生化复发。转移性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更要定期查PSA、睾酮和影像,其中PSA指标降到0.2以下,往往预示着患者更长的生存时间,而且PSA下降幅度越深、速度越快,说明药物控制效果越好。
说到不良反应,其实远没有大家想象的可怕。目前新型抗雄药物已经取代传统药物,且很多已经被纳入医保,抗雄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潮热、盗汗,穿全棉衣服、避免辛辣就好,多数人几个月就适应了。化疗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但化疗只在少数出现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治疗时短期使用,且有强效止吐药保护。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的皮疹等副反应也可防可治。真正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往往是前列腺癌未能有效治疗导致的骨痛、尿潴留、瘫痪等。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的饮食,徐磊医生表示只要营养均衡,结构合理就可以,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鸡鸭鱼肉海鲜都可以吃,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诊断前或伴有前列腺炎时,尽量少酒少辛辣少久坐,避免前列腺充血加重炎症或PSA波动。
徐磊医生强调,前列腺癌已经进入“全程管理”时代,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目标不再是“熬过几年”,而是让每位患者都能“带瘤生存”,活得久、活得有质量。只要愿意相信医生,愿意规范治疗、定期复查和随访,大多数前列腺癌完全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管理。
徐磊医生(右二)在手术中
原标题:《PSA深度速降延长患者生命,前列腺癌有望变成“慢性病”》
栏目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