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居荣
当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常常在喧嚣中忘了清晨露珠滑落的声音,也忽略了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的温馨。甘肃作家小米的散文集《感谢玉米》,像一缕从田野吹来的风,轻轻拂开记忆的尘封,带我们重返那片被阳光亲吻过的故乡。
翻开《感谢玉米》的每一页,仿佛在季节流转中邂逅故乡的四季晨昏,听见大地的呼吸与岁月的低语。该书以质朴深情的笔触,勾勒出西北乡土的生命图景。作者刘长江以“小米”为笔名,暗含着对土地馈赠的敬意,寄托着对故土根脉的深切眷恋。
这本书,不是宏大的史诗,却有着深沉的情感重量。它以“玉米”为名,实则书写的是土地、亲情与时间的交织。正如作者所言:“什么是家乡,家乡就是在你生命里打上了烙印的那个地方。”这烙印,在血脉里流淌,在每一个季节里悄然苏醒。
第一辑“农历与故乡”里,时间不是钟表的刻度,而是节气的更迭,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律动。作者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农耕文明的底色,将二十四节气与童年记忆编织成一幅温润的画卷,读来仿佛能听见清明前后犁破冻土的声响,闻到谷雨时节泥土翻新的芳香。
《炕的回忆录》是一曲温暖的私语。北方的土炕,不再仅仅是取暖的载体。冬夜里,祖母讲着老故事,父亲抽着旱烟,母亲缝补衣裳,孩子蜷缩在被窝里听着窗外风雪呼啸——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份沉静温暖的生活图景,让人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回望起自己的童年。《树下》与《水边》则是自然与人事交融的诗意呈现。老槐树下的乘凉、柳荫里的嬉戏、村口小河的蛙鸣与萤火,构成了童年最鲜活的背景。这些场景看似寻常,却因真挚的情感而熠熠生辉。它们不是风景,而是生命的底片,定格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依存关系。《回乡札记》与《老家闲忆》则带着淡淡的怅惘。归乡之路,总是夹杂着几分欣喜与失落。老屋斑驳,亲人已去,儿时伙伴各奔东西,唯有玉米地依旧年年青黄相接。作者在平实叙述中流露出对变迁的无奈和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情感,不喧哗,却持久,如冬日午后斜照进屋檐的那束光,静谧而深远。
在第二辑“歌谣与民谚”中,作者巧妙地将民间传统融入叙事肌理。在《生命里的歌谣》中,母亲哼唱的童谣在记忆中回响,那旋律如溪流般清澈,承载着家族的温情与生活的哲思。《唱山歌》则描绘出山野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歌声穿越沟壑,是劳动者对自然的倾诉,也是心灵的自我释放。《摆古经》以祖辈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家族往事与乡土变迁娓娓道来,使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悄然交汇。而《民谚里的本乡本土》上下篇,则如一本活态的乡土词典,一句“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道尽农时与节气的智慧,以及世代耕耘者的信念。
这些歌谣与民谚,不是简单的语言碎片,而是嵌入日常的精神密码,是故乡在作者生命里打下的深刻烙印。它们在晨昏交替中回荡,在四季轮回里生长,让读者在文字间邂逅一片有温度的土地——那里,玉米金黄,人心淳厚,乡愁可触可感。
第三辑“饮食与滋味”尤为动人。从《野菜的滋味》到《水果留香》,从《家乡的馍》到《甜蜜的酸菜》,每一篇都是一段记忆的味觉回溯。玉米,在作者笔下成了生命的象征——它扎根贫瘠,却撑起一家人的温饱;它沉默生长,却在秋收时节照亮整个村庄。那一穗穗金黄,不只是粮食,更是童年奔跑在田埂上的笑声,是母亲灶台前熬煮的米糊,是冬夜围炉时父亲讲述的陈年旧事。
作者写洋芋,写鸡与鸡蛋,写草莓的酸甜,皆以极简的笔触,唤起最深的乡愁。这些食物,是土地的产物,更是情感的载体。它们串联起节令的更迭:春采野菜,夏守庄稼,秋收玉米,冬酿酸菜。在四季晨昏的交替中,故乡的生活哲学悄然浮现——敬畏自然,珍惜物力,感恩收获。
《感谢玉米》记录一个普通村庄的呼吸,记录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当我们迷失方向时,不妨翻开这本书,让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四季,回到那个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初的根,也有最牵挂的魂。
(《感谢玉米》,小米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