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实践的重大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坚持因地制宜,用好用足各地科技人才和资源禀赋积极拓展多元技术路线,打造各具特色、彰显优势、协调互动的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发展合力,有利于更好把握新领域新赛道的新趋势新方向,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严格按照国家层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总体部署,全面、系统、具体地落实到各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中,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主动权。
突出创新引领,锻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起着颠覆性、引领性的关键作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DeepSeek(深度求索)等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前沿技术正多点突破、加速迭代,引领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我国实现发展动能换挡、成功化危为机的关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挥制度优势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着眼未来,要持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勇于挑战“从0到1”的原创突破,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创新的格局。
深耕产业沃土,塑造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并非空中楼阁,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坚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坚持以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的协同共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十五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就在于“融合”与“协同”。着眼未来,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找准定位,有选择地发展,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效能,共同塑造安全、具韧性且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深化改革攻坚,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带动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速形成。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释放创新潜能、保障因地制宜原则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纵观全国,那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显著的地区,无不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一步。文章提出的“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其核心就在于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未来,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各项规则和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让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创新性要素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提供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充足的阳光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