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在“熊猫家园” 好创意如何成为好产品?
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展出多件创意新品。
在熊猫文创市集,融合了熊猫元素、非遗技艺的展品吸引游客驻足。熊猫伙伴在世界,熊猫家园在成都。推开熊猫家园潮玩中心的玻璃门,“萌感”扑面而来——货架上,有手持古琴的“熊猫乐手”,有身着绿甲的“青铜熊猫”,还有头戴斗笠的“侠客熊猫”……每一件产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个创意都在重塑人们对熊猫形象的认知。
来自英国伦敦的托比是潮玩中心的第一批客人,他拿着一款“熊猫包”爱不释手:“我太爱熊猫了,这里好多东西都想买。等我的英国朋友们来到成都,我一定会带他们逛这里,让他们选喜欢的东西买回去。”
从黑白到彩色
熊猫文创有了新模样
在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熊猫文创市集是参会嘉宾最爱逛的区域之一。市集里,熊猫盖碗茶具、熊猫面塑冰箱贴、汉白玉熊猫灯等文创产品人气火爆,它们不再是简单印上熊猫图案,而是通过创意赋能,让熊猫IP开始“讲故事”,融入日常生活。现场举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国际授权展”展出了100多件创意新品,覆盖金融文创、潮玩、服饰家居、文具办公等品类,非常具有实用性。同时,展会上还出现了多款与菜籽油、茶叶、鸡蛋等生态产品结合的熊猫文创,这吸引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创新联盟秘书长杨蛟的注意。“大熊猫本来就来自大自然,将熊猫形象与生态产品融合,讲述当地的自然生态故事,这是熊猫文创未来的趋势之一。”他表示。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熊猫文创产品已经不再只有“黑白配”,而是变得色彩缤纷。“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国际授权展”中的“辛尼”和“粉嘟嘟PinKoo”两个IP形象最具代表性——一个头戴着绿色的竹笋帽,治愈感十足;另一个以淡粉色为主色调,脸上还有两坨粉色的腮红。“现在的原创设计更在意的是主题化与跨界元素融合,还会赋予形象独特人设与文化内核。而这种转变源于设计理念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升级。”文创设计师吴菲认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表面符号,更追求有故事、有内涵的产品。这也是每一位熊猫文创设计师需要面对的新命题。
好创意成为好产品
完整产业链与体系化能力是关键
去年,首届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力量参与,征集作品超1.3万件。可见在熊猫文创领域,并不缺乏好创意。那么,好创意如何才能变成好产品?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创新联盟副主席、“GOGOPANDA熊猫出发”文化品牌创始人陈广宇表示,熊猫文创的创新源于文化底蕴,但好创意能否成为好产品,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完整产业链与体系化能力。
正如陈广宇所言,在好创意转化为好产品的过程中,产业土壤至关重要。近年来,成都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发展环境开放创新,为熊猫IP从创意发展为产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具体到熊猫文创这一细分领域,近年来,成都涌现了一批群众喜爱、市场买单的熊猫文创产品,还诞生了一批原创性高、发展潜力好的熊猫文创企业。相关数据显示,成都全市使用大熊猫文化符号的企业已达1万余家。
但是,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痛点。有本土熊猫文创企业负责人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过,做设计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做成了产品推向市场,却很快就会出现仿品,而对于企业来说,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一痛点,成都已经有了做法。以首届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为例,该赛事的8417件作品在蓉完成版权登记,不仅为创意作品提供了版权保障,同时还为成都积累了宝贵的数字文创资产。“大赛提供的版权保护咨询服务,也让我在合作中更有底气,不用担心创意被滥用,这些机制让我的作品能更顺畅地从图纸变成实际产品。”参赛者王莹莹说。
成都熊猫文创产业特征鲜明
将形成全国最密集熊猫文创新生态
目前,成都熊猫文创产业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意广度与产业深度——从雕塑、绘画到手办、潮玩,从美食、建筑到非遗技艺,从音乐、影视到动漫、手游……创意无穷的熊猫文创产品,让熊猫IP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成都的熊猫文创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文化厚度强、产业链逐步完整、品牌高度国际化、场景活力丰富的鲜明特征。”陈广宇表示,成都不仅拥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熊猫文化资源,也是国内文创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从品牌IP开发、文创设计研发、产品生产链逐步聚集,到艺术展览、商业场景、文旅平台应用,成都将形成全国最密集的熊猫文创新生态。
对此,杨蛟也有相似看法。“目前,成都熊猫文创产业牢牢把握住了‘原创端’和‘消费端’。这座城市聚集了众多创意设计人才,文化氛围好,许多好的创意在这片土地接连诞生。同时,成都的熊猫文创产品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在本地受欢迎,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粉丝。比如我们之前开发的一款熊猫产品在上海特别火,20多天的销售额超过120万元,这款产品在英国伦敦也非常受欢迎。”杨蛟说,“目前来看,熊猫文创产业已经到了数十亿元级的规模,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熊猫文创行业。可以说,成都熊猫文创未来机遇是无限大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摄影 张青青 胥瑞可
上一篇:振兴边疆县中,关键在“师”
下一篇:9.9元鲜花让悦己消费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