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高杲 摄影 吴聃
十一月底的川大校园,梧桐叶渐收绿意,银杏枝头洒满金黄。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红宁也迎来了科研生涯中最丰硕的“收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耕动物疫病防控四十载,王红宁为我国猪、鸡主产区养殖健康和产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她而言,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科研生涯的新起点,“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与更大的平台。”
成长经历
两个“二十年”,一条“防控路”
王红宁是四川西昌人,1978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原四川农学院),学习兽医学专业。当时,由于自己年纪小且对专业不了解,她一度想要放弃这个专业,后来还是在高中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才坚持下来。
攻读硕士时,王红宁遇上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位“引路人”——著名的兽医学家夏定友教授,这位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归国的老师思想开明,倡导“学生应超越老师”理念,并采用英文教学,为王红宁打开了国际化学术视野,也夯实了她的专业基础。
王红宁在实验室1985年,王红宁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开启了第一个“二十年”科研生涯。上世纪90年代,当“冠状病毒”对公众尚属陌生时,她和团队已在家禽中分离出禽冠状病毒毒株,并于1997年在英文期刊Avian Diseases发表了该领域的开创性论文。在实践中,她逐渐认识到传统疫病防控的局限,开始寻求更生态健康的解决路径。
转折发生在1998年,王红宁师从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生物防治领域的开拓者刘世贵教授攻读博士。在导师的引领下,她的研究方向转向生物防控——即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解析病原传播链,从源头上减少用药,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
2004年,王红宁加入四川大学,开启了她的第二个“二十年”。她带领团队开展跨学科协作,与学校化学、数学、材料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攻关,历经多年探索,最终研发出6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动物专用抗生素”二类新药,成果荣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她参与攻关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多年来,王红宁的科研足迹从未离开畜牧业“主战场”。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她频繁出现在养殖场,牵头制定8项国家标准,助力“圣迪乐”品牌成长为行业标杆,推动了中国蛋鸡产业标准化进程;当非洲猪瘟疫情袭来,她临危受命担任省防控专家组组长,紧急主编出版《四川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手册》并发放至全省每一个养猪场,为稳定生猪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启航新程
担起更大责任,让更多成果惠及民生
四十载科研耕耘,王红宁团队硕果累累:开创“全链条—可溯源—能预测”三位一体的畜禽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理论和方法,创制畜禽病原菌检测、防控等系列技术产品,建立生猪、蛋鸡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新范式。
她常对学生说,科研要“顶天立地”:既要紧盯学科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也要扎根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传来时,王红宁内心其实颇为平静。“当时正在参加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手机信息一下子涌来。”王红宁快速地看了一眼屏幕,便将注意力放回正在进行的会议。这份历经四次参选、八年沉淀的荣誉,对她而言不是终点,而是科研生涯的新起点,“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与更大的平台。”
王红宁在实验室站在新起点上,王红宁心中已有清晰规划。她计划分步推进几件“一直想做却未能完全实现的事”:第一步是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与绿色发展”交叉学科中心;第二步是凝聚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整体力量,推动申报“长江上游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这其实是我们川大生科院几代人的梦想。”王红宁提到,明年是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10周年,她希望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并将其作为未来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一布局也是紧扣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她介绍,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生态功能,其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具有全球意义;而四川的畜牧业正向万亿级产业迈进,绿色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方向。“我们养殖的猪、鸡所产生的粪便,可以循环利用于种植业,既能带动企业又能带动农户,这正是‘天府粮仓’种养循环的实践路径。”王红宁说。
展望未来,王红宁希望以多学科交叉为引擎,推动从传统疫病防控向绿色生物安全的转型,不仅让四川的猪养得好、鸡蛋品质优,更要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她将带领团队,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更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与更融合的学科力量,服务四川,贡献中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