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为2025世界城市日社会系列活动之一,2025年上海—埃斯波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举行,来自两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中外嘉宾以“活力宜居城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福祉”为主题,在线上进行主题分享。
在开幕致辞环节,芬兰埃斯波市城市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亨娜·帕尔塔宁(Henna Partanen)介绍了埃斯波在城市更新、居民参与和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实践,并强调推进气候中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光勇回顾了两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成果,表示将持续以联合国2030议程为框架深化友城交流;芬兰驻沪副总领事海蒂·霍克(Heidi Höök)分享了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经验,表示支持推动芬兰与上海在绿色创新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合作。
在主题分享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处长邓智团系统介绍了上海自2021年起连续编制地方自愿评估报告的背景、框架和工作机制,重点解读了2025版《上海报告》在城市更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包容发展等方面的主要发现,强调了通过持续评估和公开发布报告,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不断优化、为全球城市提供“中国实践—上海样本”的重要意义。
埃斯波市市长办公室可持续发展卓越中心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经理威乐·塔亚马博士(Ville Taajamaa)从城市整体战略出发,介绍了埃斯波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最新实践,包括以“知识—创新—教育”协同为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与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生态,以及在气候行动、数字化转型和居民参与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和进展,展示了北欧城市在推动绿色创新和提升城市韧性方面的经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程进结合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等实践,梳理了上海推动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典型案例,探讨了通过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撑宜居城市建设的路径。
通力电梯创新事务负责人艾米·陈(Amy Chen)从企业视角分享了通过电梯与扶梯设备更新改造、建筑机电系统智能化升级以及能效监测和回收技术等手段,降低既有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的实践案例,强调了对存量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绿色更新,是实现城市零碳转型和提升建筑宜居性的关键一环。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晨介绍了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完善滨水公共空间和绿色廊道体系、推动社区生活圈营造以及构建可持续交通体系等方面的探索,重点展示了徐汇滨江、松江白洋绿道等案例如何将生态本底转化为市民共享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埃斯波市可持续发展项目经理蒂娅·图里(Tiia Tuuri)分享了埃斯波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旧建筑拆解与材料再利用、建立建筑材料数据库和促进跨部门协同方面的做法,强调了通过循环设计和资源再生减轻建筑业对环境的压力、提升城市空间可持续性的实践经验。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低碳院副总工、技术研创中心主任张改景重点阐释了在国家重点研发任务支持下,团队围绕城市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等开展的综合评价、模拟与技术攻关,以及在多地宜居城市示范项目中的应用实践,展现了工程技术在改善城市综合环境质量、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阿尔托大学教授马蒂·库蒂宁(Matti Kuittinen)则从政策与标准角度出发,介绍了芬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推动建筑行业减碳的总体路径,包括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实施新建建筑气候申报制度以及鼓励“碳手印”创新方案等,探讨了如何通过法规、技术和市场工具促进建筑业向低碳、循环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为两市在建筑领域深化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芬兰埃斯波市市长办公室共同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提供支持。未来,上海与埃斯波市将以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宜居、绿色、包容的城市发展路径,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城市智慧与实践成果。
原标题:《上海—埃斯波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举办,探索宜居、绿色、包容的城市发展路径》
栏目编辑:罗水元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