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数据显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较夏季高出41%。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吗?身体出现哪些“信号”千万别大意?冬季如何科学护心?一起来了解↓
心血管疾病并非“老年病”
年轻人也需提高警惕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介绍,“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数据显示,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正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年轻人中发生比率正在增高。临床中,中青年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案例也在增多。
长期熬夜、高油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压力过大、肥胖等因素都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是年轻人,其血管也可能已经有明显的斑块了。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
是心血管疾病的预警
冬季气温降低,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易受“寒邪”侵袭。中医认为,寒邪会导致血管收缩,若血液黏稠度较高,心脏供血会受到影响,引发心肌缺血,出现冠心病相关症状。
此外,人们在冬季常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但活动量减少,过量摄入油脂、糖分与热量,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以便早期识别↓↓
最常见的是胸前区的疼痛和不适感,有闷痛、紧缩感、烧灼感、压榨感等多种不同表现,常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或者向下颌、肩背部、双臂、上腹等部位放射,要警惕有心肌缺血发作的可能。
还有一些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并且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头晕、大汗、极度乏力等不适,这些提示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温、通、补、消”
冬季护心,记好这4个字
温
温阳散寒 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液需在阳气的推动下温通运行。冬季寒冷易致血管收缩,阳气不足者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不妨试试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补血活血,全当归可兼顾活血与补血,对寒冷导致的血液运输不畅有改善作用。
生姜:温中散寒,日常烹饪可替代部分调味品(如炒菜放姜丝),减少油脂摄入,辅助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晨起后,用少量姜丝或姜片煮水,对血管系统也有很好的温通作用。
羊肉:性温,能温中补虚、益气养血,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辅助补血),增强免疫力。
通
畅通血脉 缓解疼痛隐患
“不通则痛”,心血管疾病发作时常伴随剧烈胸痛,保持血管通畅是预防心梗等急症的关键。日常保护血管通畅(尤其关注预防心绞痛、高血压等),可以试试丹参葛根玫瑰粥。
丹参、葛根冷水浸泡后煎煮30分钟取汁,加入泡好的大米、糯米煮40分钟至黏稠,最后放入冰糖、玫瑰花稍煮即可。

丹参:活血化瘀、止痛,对固定位置的胸腹痛效果显著,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兼顾活血与补血)。
葛根:传统中药,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心绞痛,与丹参搭配能拓宽心血管疾病防治范围。
玫瑰花:理气解郁,缓解情绪压力导致的气机不畅。
补
补益气血 强健心脏功能
中医强调“治未病”,冬季需提前补益心气与心血,避免因营养不足导致心脏功能减弱。气血不足者(心悸、气短、睡眠差,冬季易疲劳),可以试试黄芪龙眼乌鸡汤。
黄芪:补气生血,如经典方剂“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远超当归,通过调动身体机能促进造血。(生黄芪:固表、利水、排脓、生肌、偏固脱、推动新陈代谢;炙黄芪: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龙眼:补血安神,改善睡眠(心血管患者常伴失眠问题)。
乌鸡:黑色入肾,滋阴养肾,冬季食用可平衡阴阳。
消
消积化脂 减少血管负担
冬季饮食油腻易导致血脂升高,形成血管斑块。通过消积化脂,可预防斑块增大,保持血管通畅。饮食油腻、血脂偏高或肥胖者(血管斑块风险人群),可以试试山楂荷叶陈皮饮、黑木耳香菇炒荷兰豆↓↓

山楂:活血散瘀、消食化积,现代研究证实其“化浊降脂”作用。
荷叶:性质偏凉,能清除湿热、升阳醒脑。
陈皮:理气健脾、化痰,缓解饮食过饱导致的腹胀。
黑木耳:平性食材,吸附代谢废物并随粪便排出,辅助活血补血、宽肠胃。
需要注意的是,“温、通、补、消”对应不同体质与症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若无法判断自身体质,建议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指导,避免盲目进补适得其反。
快把这份冬季心血管养护锦囊转给相亲相爱一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