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在北京漫步闲逛,你的目光大概率曾被一种东西吸引过:它们矗立在人行道旁、绿化带里,或者街心公园的角落。它们有着白色的身体,圆圆的头顶,没错,正是一朵大蘑菇。
蘑菇的伞盖下方还有许多圆圆的孔洞。
到了冬天,绿色蘑菇下方的孔洞还会喷出白色的雾气。
这些蘑菇遍布北京各处,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门、石景山科技馆西门、北锅小区北门、锦湖中心等,都能见到这些蘑菇,小红书博主@刘张化身“蘑菇猎人”,寻找这些神秘的身影。
绿色的蘑菇占大多数,但这些蘑菇也不全是绿色的。
有纯白色的蘑菇。
还有黄色的蘑菇,旁边一圈彩色的小蘑菇群。
不少网友对其功能猜测纷纷:是艺术装置、信号站,还是通风口?它们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绿蘑菇到底是干什么的?
其实,这些“绿蘑菇”,与人们在冬天里感受到的那份温暖息息相关。
这就要从整个城市的供暖架构说起。
《住宅产业》中的一篇论文提到,市政集中供暖系统热源一般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小区设置换热站,一次市政热水通过换热器换成二次热,通过小区内供热管路供给末端散热设备,室内末端一般采用散热器或地热盘管。
[2]
简单来说,就是高温高压的水,会在巨大的管道中奔涌向前,抵达各家各户的散热器(比如暖气片),借此散发热量。也就是说,热水抵达各家各户之前,还要经过很多长长的热力输送管道。
热力输送管道主要分布在地下的“热力井”中。热力井又称为“地下热力管道施工、维修、开关检查井”,虽然叫“井”,但是热力井其实是方便工人进入并维护热力输送管道的隧道。
地下比较潮湿、阴冷,当冬季供热启动,滚烫的水进入冰冷的管道,巨大的温差会使得管道内的空气温度骤升,地下的水分会大量蒸发,变成高温高湿的水汽。如果不给这些高温水汽一个出路,它们会侵蚀钢管、阀门、支架,极大程度地缩短它们的寿命。聚集的水汽还会浸透包裹在管道外的保温层,减弱保温效果。这意味着宝贵的热量在输送途中就白白浪费了,居民家的暖气温度可能因此打折,而能源消耗却悄然上升。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水汽呢?
于是,我们的主角——“绿蘑菇”登场了。
此前北京市热力集团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蘑菇”是热力管道通风孔,下面是热力井。
热力井中的水汽膨胀上升,通过连接“蘑菇”的竖管,最终从“蘑菇头”下方的孔洞中顺畅排出。这也是为什么一到冬天,蘑菇下方的孔洞就会冒出热气。
绿蘑菇,只有北京有吗?
其实,其他有供暖的城市也有这种热力排气孔,而且造型各异。
合肥等地的一些热力排气孔是细长的“烟囱”状,排出的雾气会斜斜地向天空散去。
大连的排气孔是比较短的弯管状,排成一列。
图源:壹读
在徐州,你则会看到一种更为“豪放”的景象:这里的水汽并不通过精心设计的通风孔排出,而是直接通过道路上的热力井盖弥漫出来。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主办的《区域供热》中一篇论文提到,徐州的供热管网敷设方式为地下直埋。当积聚的热蒸汽在井内达到一定压力,便自然而然地通过PVC排水管,从顶部的井盖排出。
[5]
徐州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其他有地下直埋式供热管道的城市,也会有这种“井盖冒气”的现象,比如西安,也是路面直接往上冒水汽。
银川也有会“冒气”的井盖。
总的来说,无论是分散于城市各处的“绿蘑菇”,还是一些直接冒气的管道、井盖,它们都在为冬日里的温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