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物质世界和人类认识运动,以及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运动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规律。这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明确了实践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与科学把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指明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这一论断深刻反映了物质世界和人类认识运动,以及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运动中普遍存在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就是把发展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紧密相连而又具有不同质的若干个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内部都是量的积累。发展从时间维度看体现为循序渐进的历史演进,从空间维度看表现为一步一个台阶的接续攀升。发展就是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达到量变和质变,从而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可以创造主客观条件,缩短台阶间的距离,实现发展目标。这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明确了实践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与科学把握。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建设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些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从时间方位上为我们在新征程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以过程形式存在。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指出:“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任何一条通道,都需要有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这样一个过渡,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指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些论述启示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空前未有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必然伴随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与未知因素,必须长期脚踏实地推进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事业。
主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这些重要论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还进一步在发展形式上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空间方位上为我国今后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发展是每个阶段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每个新台阶都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不承认‘边’,就是否认质变或部分质变。”毛泽东也曾预言:“进到共产主义时代了,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正确认识与主动运用发展规律,对于成功指导实践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又一个五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反映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空间上呈现的发展规律。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历了几个时间跨度不等的阶段,在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个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种认识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
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要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号召每个中国人要永葆干事创业的积极状态,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列宁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示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党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唯有深刻把握发展规律的实践要求,保持战略定力与实干精神,接续奋斗、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斗争实践中,方能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
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创造主客观条件,缩短台阶间的距离,实现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今年算起还有10年的时间,跨越两个五年规划。这两个五年规划,也是两个阶段。特别是“十五五”时期这一阶段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还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挑战,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保2035年如期甚至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梁磊宁系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