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熊宜:以三维创新推动AI落地应用,加快产业数智化转型
创始人
2025-11-24 15:51:07

当业界还在热议人工智能(AI)的宏大叙事时,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能源技术的引领者,已经将其在中国的AI战略凝练为一条清晰的路径:以“AI产品+AI服务”的组合拳,深入工业、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电网等具体场景,破解技术落地难与投资回报不确定等瓶颈,切实助力中国企业加速数智化转型升级。

AI正在重塑产业、全面推进创新,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更多。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一针见血”:“如何找到合适且高效的应用场景,并精准地评估其投资回报,是企业推动AI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AI从概念走向业务核心并大规模落地的关键。”

在熊宜看来,面对AI技术的快速迭代,投资回报变得愈发重要,“正是因为AI技术迭代得非常快,如果在一定期限不能获得收益,那么相关的技术项目就可能变得落后。”

在这样的挑战和趋势下,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下以及未来,又该如何实现“高效组织,长效增长”?结合自身的探索实践与为多场景提供服务的经验,施耐德电气给出了答案。

AI赋能三大创新方向

作为最前沿的数智化技术,AI正成为创新的关键力量。施耐德电气将其AI创新实践概括为三大层面,分别为面向市场的创新、生产运营的创新和生态系统的创新。在这三个层面,落实具体场景,平衡成本收益。

熊宜解释说,面向市场的创新,核心是以创新的产品与技术服务客户。

以啤酒生产为例,借助AI算法来制定智能控制策略,优化产线的硅藻土添加量,经过AI赋能的啤酒厂商实现了整体质量、成本、效率的最优化。

“啤酒发酵后,多余的酵母和杂质会让酒液浑浊、口感粗糙。通过硅藻土过滤这一关键环节,可以保证澄清度与风味品质。但硅藻土的用量是很难把控的,传统方法就只靠经验或是不那么智能化的软件来管理。”他表示,在施耐德电气中国软件研发团队的深度参与下,某啤酒厂商通过预测和模拟生产工艺,实现对硅藻土添加量的智能调控,已经将过滤效率提升了约20%,并节约了15%左右的物料。该成功经验已复制推广至多家工厂,“优势就在于应用场景比较具体,投资回报也比较确定,符合我刚刚提到的两个关键因素,就能够做到快速复制”。

同时拥有具体的场景以及合理投资回报的,还有楼宇管理领域。施耐德电气的长期合作伙伴太古地产,就利用AI模型精准预测冷负荷需求,优化冷水机组运行策略,实现了超过5%的节能效益,且预测准确率高达95%以上。

熊宜强调,施耐德电气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将在具体场景中验证成功的案例,在同一类型场景中进行更广泛的推广。找到关键应用场景仅仅是起点,更重要的是深入打磨,将应用做透,以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

客户同样关心经验的复用性。当一条产线成功应用AI技术后,他们迫切地希望将这一经验复制到更多产线,以期降低整体成本、优化投入产出比。深耕工业领域多年的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丁晓红也表示,成熟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是AI技术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AI应用已在多个工业细分行业的关键环节取得进展。在化工等流程行业,AI在设计阶段的三维建模中发挥提效作用,在运营阶段的设备预测性维护、工艺优化等场景也已有成功实践;在混合行业,AI技术为配方管理优化与整体运营效率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在离散行业,AI可助力OEM厂商实现精益管理升级,并优化厂区内各类具体应用场景的运行效能。这些经过实践证明的应用都有规模化拓展潜力。

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复制的持续过程,在熊宜看来正是“商业落地的持续转化”,也是实现AI价值的关键:“很多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关注焦点就会集中于两点:如何将实践经验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如何寻求一个更稳健的技术平台来支撑和整合多个AI场景。”丁晓红也表示,软件平台是AI应用落地的关键支撑。通过利用现有成熟软件平台,或自主开发适配的软件体系,才能为AI应用筑牢坚实基础。这种对“战略整合”与“平台支撑”的诉求,是企业推动AI从试点走向规模化运营的必经之路,对于AI在复杂企业环境中有序运转至关重要。

生产运营的创新,则聚焦于利用AI提升运营效率。

以自身的实践为例,施耐德电气已将AI技术贯穿于从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到生产运营及营销售后的全产业链,包括利用AI大模型进行供应链优化,部署小模型实现工厂的预测性维护,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应用产线机器人等。

面向生态的创新,旨在通过开放合作构建创新生态。

熊宜介绍说,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多个市场主体,必须各方协同。比如,施耐德电气通过“创赢计划”等项目平台,并开启AI专门赛道,与伙伴在AI视觉、智能供应链、预测性维护等具体场景开展合作,“我们支持初创企业找到需求,开发相关解决方案,加速走向市场。”。启动6年以来,“创赢计划”已成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重要桥梁,累计吸引超过1400家中小企业参与,孵化出40多项价值突出的联创成果。

同时,施耐德电气面向能源转型等更宏大、更复杂的场景需求,正联合光伏、储能、虚拟电厂等领域的大量合作伙伴,借助AI赋能的软硬件技术,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加快数据中心、化工、冶金、工业园区等高能耗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实现更大范围的生态协同。

“能源转型既不是点对点的单项创新,也不是局部的面状优化,而是需要我们以一种集群思维去构建新的体系。”熊宜表示,能源技术是施耐德电气的主赛道。在这条主赛道上,他们要做的不是零散的创新,而是把一串关键能力“串成项链”—— 每一颗“珍珠”都代表一个关键环节,有的环节由施耐德电气主导,有的环节由合作伙伴完成,最终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互信、长期共赢的深度合作生态,从而支持产业系统的整体升级。

熊宜认为,这样的生态合作不仅涵盖业务合作与股权投资,而且还涉及长期的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以及持续扩大由开发者、工程师和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社群。目前,施耐德电气已建立专门的AI开发者社区,并在具体项目中引入独立专家参与研发验证,形成组织与个体共创的未来型合作模式。

通过这种多层次、开放式的生态构建,施耐德电气旨在增强整体创新体系的灵活性与创新力,为应对复杂行业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三大趋势驱动变化

作为AI应用的实践者与探索者,施耐德电气如何看待当前驱动商业世界变化的趋势?自身又如何在变化中实现真正的“高效组织,长效增长”?

熊宜表示,驱动商业世界变化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趋势。一是AI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革命;二是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不仅是中国,全球都在推动以清洁的电力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这一趋势与电气化强相关,也使施耐德电气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

这三个方面也是施耐德电气打造其解决方案和产品,更好推动行业、产业与社会变革的主要维度。

“施耐德电气作为能源技术的全球引领者,我们致力于将AI 等数智化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结合,推动能源转型并助力产业转型,同步实现高效与可持续。”熊宜说,在技术创新的角度,中国已成为该公司的创新源泉,越来越多全球首发选择在这个市场亮相。“中国庞大的市场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中国产业自身的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也促使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创新策源地,在许多行业领先全球,比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由此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助推AI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应用。”

创新背后的支持力量,来自施耐德电气长期推进的全球“多中心”战略,通过在规模化市场中设立高度授权的运营中心,贴近客户需求、灵活响应,将本土化战略落到实处。在中国市场,这一理念具体体现为“中国中心”战略下的研产销一体化部署,全力确保业务布局与本地需求精准契合。

丁晓红介绍到,随着业务发展,施耐德电气在建筑、工业、能源技术、配电及数据中心等行业,均已建立独立且完整的架构团队。以工业领域为例,去年施耐德电气就专门成立了跨产品线的化工行业团队,深入理解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工艺及能源利用环节。这种深度行业认知,使其能够将自身与合作伙伴的产品精准匹配,为客户提供真正契合其需求的完整服务。

人才是该战略落地的重要基石。熊宜表示,施耐德电气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注重AI人才队伍的培育与赋能。目前,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超过350名AI专家团队,并在中国设立AI创新实验室,持续加大行业应用人才的投入力度,为整体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熊宜强调,只有深入行业语境,与客户、伙伴使用共同语言对话,才能切实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这一理念,始终是施耐德电气转型过程中特别关注的核心。

未来机遇,在能源系统架构升级中寻找竞争优势

应用AI等数智化技术,取得一定转型成果后,企业如何寻找下一片“效率洼地”?

熊宜的建议明确且具体:未来的重点,是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升至整个能源系统架构的升级,企业要考虑如何融入这一全新的架构,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

在能源变革与数字化浪潮下,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正在推动用能侧管理迈向更高层次的协同。以数据中心为例,新型电力系统要求不仅预测算力需求,而且还需结合电力供应实时状况,动态调度算力资源,实现双向优化。这种协同将显著提升整体能效。

尽管新技术和新架构讨论热烈,但熊宜坦言,多数企业的生产运营仍基于传统能源系统。这意味着,如何让新型电力系统架构深入企业内部,使其先进技术为企业所用,将是下一片“效率洼地”。

比如,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直流技术因其能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简化能源架构,将成为未来主导,而在用户侧,仍未做好对接这一架构的技术和理念准备。他举例说,无论是热门的直流建筑、零碳建筑,还是大量使用直流设备的数据中心,其核心供电目前仍以交流架构为主。

因此,熊宜表示,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将是一场根本性的架构革新:首先是能源结构自身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实用性技术的涌现与成本的优化。这远非算法层面的简单提升,而是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变革,“以能源系统为抓手,驱动千行百业的技术革新,这才是未来业界最应关注的发展趋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盘江股份:向全资子公司增资13... 盘江股份公告,公司拟向全资子公司盘江(普定)发电有限公司增加投资13.34亿元,用于建设贵州能源普定...
制药企业合规数字化基座,魔方网... (来源:蚌埠新闻网)转自:蚌埠新闻网在政策驱动与行业内卷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制药行业正加速从“大国”向...
黑龙江:力争到2027年全省新...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印发《黑龙江省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实施方案(2025-2027年)》。...
利好加持!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大... (来源:V观财报)24日,可控核聚变概念持续强势。iFinD显示,中天火箭涨停,兰石重装盘中涨停,斯...
天亿马:星云开物近年毛利率稳定... 投资者提问:星云开物当前的利润率大概是多少?董秘回答(天亿马SZ301178):您好,星云开物近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