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王 越
珠江奔涌,千帆竞发。在南粤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质量强省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澎湃推进。
连续10次获国家质量工作考核A级等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7年领跑全国……这份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广东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以“质”为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篇章的生动实践。
战略引领,构筑“大质量”工作格局。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发布《广东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以“七大工程”为牵引,细化57项重点任务,凝聚39个部门合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紧随其后,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质量管理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形成远近结合、层层递进的政策体系,为质量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强基固本,打造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广东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硬核底座。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广东落户,87个国家质检中心、7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如繁星遍布,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首批15个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覆盖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73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如同连锁加油站,覆盖全省168个主要产业园区,已为12.8万家中小微企业精准解决18.6万个质量难题。从东莞松山湖到佛山新能源产业园,这些平台整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检测等高端功能,为企业提供全链条质量技术支撑,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聚焦实体,赋能产业与企业发展能级跃升。广东深刻理解质量主战场在产业、主体在企业。强链提质,锻造产业韧性——围绕52条重点产业链,广东实施质量强链行动,9条产业链入选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组建62个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涵盖全球6.8万家链上企业,攻克12.5万个质量瓶颈难题,牵引产业向高端迈进。培优育强,激发企业活力——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4.5万家规上企业实现全覆盖,让质量责任直达“神经末梢”。培育质量标杆成效卓著——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获奖总数全国居首,华为、美的、格力、TCL、vivo、OPPO等一批粤企品牌闪耀国际舞台。精准扶持个体工商户——出台“31条”“51条”政策措施,支持质量融资增信,累计授信额度1452.23亿元,受益企业达5096家次,为经营主体纾困赋能,筑牢广东经营主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总量“五个全国第一”的坚实基础。
规则衔接,塑强“湾区大质量”协同优势。依托“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优势,广东在更大舞台推动质量规则“软联通”。262项“湾区标准”、258张“湾区认证”证书,不仅便利了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更在共同市场中树立了高品质、高信誉的“湾区标杆”,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质量高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在前列,为质量强国建设贡献“广东智慧”。从质量强省到质量强企,从质量强链到质量强县,广东通过“制造业当家”使工业总产值位居各省份之首,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方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升华”的鲜明印证。广东将质量工作作为落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行动,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为质量强国建设输出了宝贵的“广东经验”。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面向未来,广东正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坚定不移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在这片勇于先行、善于示范的热土上,“质量”二字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驱动着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岭南质量”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