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赋能 古韵新生
创始人
2025-11-24 07:26:29

鲤城区打造“非鲤莫属”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品牌活动,以提线木偶、南音等12项技艺演绎历史名人题材。

11月25日至27日,2025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国际研讨会将在泉州市鲤城区举办,标志着鲤城区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国际步伐。

2024年9月,在福建省委宣传部、泉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鲤城区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试点”。以版权为抓手,鲤城区委区政府精心部署、系统谋划,组建由宣传部门牵头的工作专班,系统推动千年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构建全链条保护生态、探索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推动版权与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有效破解了民间文艺“保护难、转化难”的困境,还全面激发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动能。其提炼总结的“鲤城经验”,正让世遗之城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今年7月31日,在第九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主论坛上,由国家版权局发布的《第二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中,在省市宣传部门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下,鲤城区申报的《泉州鲤城民间文艺版权融合发展激活世遗之城千年文化基因》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4个入选的县级案例之一,也是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案例,为全国版权保护工作贡献了“福建智慧”。

高位谋划,构建协同机制新格局

漫步鲤城街头,古老的南音在现代剧场回响,传统木偶头雕刻化身文创产品走进市场,历史建筑里上演着沉浸式演出——这一切,源于鲤城区对民间文艺版权资源的高位谋划与系统保护。坐拥泉州古城核心区,鲤城区在文化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珍贵的民间文艺瑰宝,积淀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艺作品,民间文学、传统曲艺、传统技艺等多元艺术瑰宝俯拾皆是。

据统计,鲤城区共有民间文学328项、民间音乐14项、民间舞蹈32项、戏剧3项、曲艺5项、杂技4项、民间美术17项、传统技艺(美术类)11项登记在册。其中,拍胸舞、跳鼓舞、火鼎公婆等传统舞蹈,刻纸、花灯、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竹编、锡雕、珠绣、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工艺等传统技艺,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

这些源远流长的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福建省唯一试点地区,鲤城区肩负着为民间文艺构建坚实法律后盾的重大使命,探索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活”起来、“火”起来的可持续道路。

入选试点后,鲤城区迅速行动,将试点工作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于今年组建工作专班,由宣传、文旅、市场监管、司法等14个部门共同参与,颁布《鲤城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方案》,并引入专家智库提供智力支持。一场以版权为纽带的民间文艺保护与创新实践,在这座世遗之城核心区全面展开。

面对民间文艺形态多样、权属复杂等保护难题,工作专班从制度与实践探索双向发力,系统推进资源梳理与权利认定。全区持续完善民间文艺版权确权机制,面向辖区企业、行业协会、个人等征集代表性展品,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成果,筛选、建立鲤城区民间文艺版权档案,汇总登记全区民间文艺400多项,系统整理28项代表性民间文艺,形成鲤城区民间文艺资源库,为后续的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制度建设方面,鲤城区坚决落实《泉州市文旅产业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率先探索制定《鲤城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办法(试行)》,建立健全“版权+公检法司”联动保护机制。同时,布局覆盖全域的版权服务网络,建成7个基层版权服务工作站,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获评省级版权服务工作站,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司法机制是版权协同机制建设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为破解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异地管辖难题,鲤城区积极推动并成功获得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由鲤城区人民法院跨区域集中管辖鲤城区、洛江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区域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能力实现质的提升。以此为契机,鲤城区推动组建专业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并强化与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促进中心的协同协作,有力促进民间文艺版权的转化运用,构建民间文艺版权“全链条”保护新格局。

随着制度持续优化,鲤城区在民间文艺版权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度,鲤城区作品自愿登记量超5.5万件,增幅近300%;2025年上半年,全区作品自愿登记量达2.35万件,稳居泉州市首位。数据背后,折射出鲤城区民间文艺创作生态的优化与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如今的鲤城,南音、木偶头雕刻等传统艺术通过版权确权获得专属标识,历史建筑中的沉浸式演出也完成版权登记。这些民间文艺正以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着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优化服务,打造版权护航新生态

“打七响”——这组泉州拍胸舞最具代表性的基础动作,如今以漫画形式被永久定格在一张版权登记证书上。七个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或击掌,或拍胸,或拍腿,将“东方迪斯科”的粗犷与热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鲤城区首次为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知识产权登记,也成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迈出的突破性一步。

“以前教人跳舞,总怕别人学了乱用,现在政府帮我们给作品‘上保险’了。”泉州拍胸舞代表性传承人李水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民间艺人的心声。这张看似普通的作品登记证书,不仅保障了拍胸舞在传承过程中不失本源,更激发了传承群体运用基础动作创新编排的热情。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鲤城区委宣传部创新打造“版权刺桐”数字服务平台,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装上了智慧引擎。平台创新设置“原生作品备案”与“衍生作品登记”双系统,集预登记、展示、咨询、导航等功能于一体,联手司法部门开辟“AI版权法律助手”专栏,提供“一站式”版权服务与法律支援。这一创新举措,为界定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范畴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针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特殊性,鲤城区创新建立分层登记机制:聚焦‘核心层’开发原生作品版权备案系统,聚焦‘传创层’开发衍生作品版权登记系统。”鲤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机制推动下,鲤城区累计入库原生作品564件,完成系统归档衍生作品登记约1.2万件,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保护体系。

社会认同是版权保护的土壤。为此,在鲤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下,宣传、教育、文联等部门联合打造“非鲤莫属”泉州历史名人民间文艺秀品牌活动,以提线木偶、南音等12项技艺演绎历史名人题材,并推动节目完成版权登记;常态化开展南音、提线木偶等展演及研学,推动民间文艺版权成果融入日常生活;在40余处文化街区与文化空间植入民间文艺元素,以实体阵地促进版权作品的应用与传播。

传承是保护的根基。鲤城区实施“刺桐民间文艺年”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100万元奖金池,重点扶持民间武术、舞蹈、文学、音乐四大类别,通过设立传习所、培育传承队伍、举办公益展演等方式,为民间文艺注入源源不断的传承活力。

在金融服务方面,鲤城区联动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携手贷”“版权池”“融资授信”等梯度金融产品,组建“刺桐艺术团”,整合优质版权资源,探索民间文艺质押融资模式,唤醒民间文艺版权“沉睡”的资产价值。与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分行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00亿元授信,并落地民间文艺版权联合贷1000万元,为文艺版权产业化注入金融“活水”。

此外,鲤城区建设海丝数字文化版权平台,吸引卢思立、陈立德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签约授权,链接版权创作者与需求方,利用大数据精准调节版权交易供需匹配。这一平台的建设,为民间文艺版权交易提供专业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从拍胸舞基础动作的版权登记,到数字服务平台的创新搭建;从传承队伍的培育扶持,到金融活水的精准注入,鲤城区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转化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本源,更激发出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活力。

民间文艺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而版权保护则是激活这一基因的关键密码。鲤城区通过多维发力构建版权转化新生态,传统文化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更能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在传承中绽放光彩。这条探索之路,正为全国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着宝贵的“鲤城经验”。

深化融合,激发价值转化新活力

10月22日,2025年“文创福建”主题活动暨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备受期待的2026年马年生肖IP——“六合刺桐卫”惊艳亮相,六匹承载着泉州传统文化和名人精神的骏马,以“天·召召、地·玩玩、东·守守、南·乐乐、西·鲤鲤、北·猛猛”的独特命名,展现出泉州“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城市特质,成为鲤城区文化IP创新之路上的又一力作。

这已是鲤城区连续第四年推出融合在地民间文艺元素的生肖IP。从2023年的“泉州兔兔”到2024年的“龙生九子”,再到今年的“七彩刺桐蛇”和明年的“六合刺桐卫”,这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创新之作,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火爆“出圈”,更创造了可观的市场价值——在地企业授权总价值超2300万元,市场销售额近5000万元,匹克、顺丰等多家知名企业争相冠名合作。

生肖IP的成功打造,仅仅是鲤城区文艺版权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在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领域,鲤城区探索出“个人—合作—委托”三阶段版权运营新模式,打通了“作品—产品—产业”转化的关键路径。《海丝行者》《世遗金福船》等NFT数字藏品的发布,拓展了版权成果的现代化应用场景;“古厝+侨文化+民间文艺”特色IP的打造,推动王宫华侨街区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在国内及国际舞台上,鲤城区的文艺版权精品同样大放异彩。深圳文博会国家版权馆福建展区,鲤城区选送的“李贽”“弘一法师”木雕、江加走木偶头雕刻、金苍绣等民间文艺版权精品获得多方肯定;匹克、七匹狼等IP文创产品现场展销火爆,充分展现了版权赋能产业发展的“鲤城实力”。与此同时,南音赴伦敦工艺周展演,木偶头雕刻亮相首尔艺术节,民间文艺作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文化输出的新突破。

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见证了文艺版权保护的丰硕成果。西街194文创集合店年营收有望突破500万元,名创优品福建首店、央视总台文创泉州旗舰店成功落地,目前全区文创门店已突破100家,构筑起“文化展示—创意研发—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文艺版权保护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以成功举办2024海丝泉州文创周、2025“文创福建”暨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周为契机,鲤城区搭建起IP授权对接平台,推动民间文艺与总台文创、美团、王者荣耀等头部平台及200余家企业深度对接,形成了活力迸发的崭新局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鲤城区携手腾讯音乐举办“声音里的世遗·福鲤桐声”首届少儿闽南语歌曲创作大赛,征集到原创版权作品3536首,并精选打造首张“少儿闽南语歌谣合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从街头巷尾到国际舞台,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文创,鲤城区通过系统性的文艺版权保护与创新,让古老的民间文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世遗之城的文化内涵,更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文艺版权保护体系的日益完善,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下一步,在省市各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鲤城区将持续健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长效机制,深化司法与行政协同,构建覆盖登记、评估、转化与维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版权资源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优质文创品牌,拓展价值转化路径,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同时加强数字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全面提升民间文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保护中发展,让千年文脉在版权的护航下绽放更加灿烂的时代光彩。”鲤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黄琼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必和必拓宣布不再考虑收购英美资... 观点网讯:11月24日,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正式确认,不再推进对英美资源集团的收购谈判,结...
为困境孩子筑就方寸天地 97套...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11月23日讯 (通讯员王定昌 董诗宇 徐晓悦 冯兆宽 记者 王国柱)一张书...
IPO周报|114.28元/股... 本周新股申购迎来“国产GPU第一股”。澎湃新闻根据Wind及公开信息梳理统计,本周(11月24日至1...
我在故宫当警卫 【编者按】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前不久出版的新书《我在故宫长大》,呈现了一个普通故宫人的生...
老字号公泰和用现代化生产线还原... (来源:嘉兴日报)转自:嘉兴日报  老字号的“新玩法”  回顾:一段丝绸、一口糯粽、一方酥糖……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