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前不久出版的新书《我在故宫长大》,呈现了一个普通故宫人的生活日常和生命轨迹。作者北双宝是共和国唯一一批“宫二代”,其父就曾在故宫做保卫工作,北双宝更是在故宫出生、成长,继而成为故宫的一名警卫员,直至行政处总务科科长。五十多岁时,北双宝开始学习专业摄影,走遍了故宫的各个角落,拍下了大量珍贵照片。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摘录其中一篇。
作者60岁在太和门前留影1982年,我高中快毕业了,春天的一天,故宫保卫处副处长兼警卫队队长田人望骑着自行车来到我家。打了个招呼后,他把自行车支在院里,就和我父亲聊了起来。我在旁边听见,是想让我去故宫警卫队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不知道子女顶替接班这个政策了。那个年代,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这种政策,就是在父母退休后,其子女可以接替父母的岗位,顶替父母上班。子女接班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一直延续至80年代末期。在这段时间内,很多故宫子弟都是这样接班进入故宫工作的。后来,国营企业招工改为了劳动合同制,子女接班制度才被废止。
其实,在我快高中毕业时,我的发小常惠清曾提出过想让我和他一起去他姐夫的施工公司工作,但我父亲是主张让我接班去故宫上班的。我自己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因为故宫是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家又近,所以,就选择了故宫。
1982年5月底,我就去故宫报到了。报到的地方我也很熟悉,进了神武门,门内靠左手一侧是一幢坐东朝西的黑琉璃瓦顶厢房,就是故宫警卫队的队部,人称东大房;另一侧相对而立的是一幢一模一样的厢房,是保卫处办公室,人称西大房。
故宫西大房见到田队长之后,他首先给我讲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事情。他讲述的内容大意是: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故宫的安全,平时工作要认真负责,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讲完后,他就让我6月1日去午门找组长张万讲报到。
作者19岁在太和门前留影开始是干临时工,主要工作是在午门收票。那时候,除了我,午门的青年人还有赵山和于子勇(赵山后来调入了资信,于子勇没多长时间就调去医院看护吴仲超院长了)。我们每天八点到岗,帮助师傅们打开大门,把栏杆拉好,东面留出五十公分作为游客入口,西面则是留给游客出故宫的通道。
那时候,故宫的午门和神武门都可以进出。午门是红色的门票,神武门是蓝色的门票;午门进故宫的人多,出去的相对少一些;神武门进的人少,出去的人多。
1950、1960年代的故宫门票是一个塑料环儿80年代时,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很多,他们大多是坐着大巴车到故宫;国内的游客则大多是散客。神武门广场是停车场,开放时间停满了旅游大巴。每天八点半一售票,就看见观众从售票处跑过来,在我面前“唰唰”地鱼贯而入。我得一面迅速地从观众手里接过门票,一面清点人数,把没票和试图混入故宫的观众挡回去,让他们去买票。总之,前一个小时非常忙碌。
1980年代的故宫门票,南门是粉色的,北门是蓝色的我入职故宫三个月后,我父亲退休了。但因为警卫队人员紧张,所以,他还是继续在原岗位工作,现在叫返聘,那年头就是说好除了退休金,再给一些补助。实际上,我父亲一直到1984年才正式退休。
9月份,我接班成为正式职工,拿到了自己的工作服——两套夏装,还有棉大衣、雨衣、雨鞋(走夜巡时,每年还发胶鞋)。打那时起,我白天在午门值班,下午关门后到东牌楼门岗值班。我记得,第一个月工资是十六块钱,几个月后,涨到了三十二块。就这样一直到90年代,工资才慢慢地涨起来。在保卫处,我一共工作了五年。
在午门上班的这五年里,我也经历了一些特别的事,比如说撒切尔夫人、英国女王访华。在当时,外国政要还可以开车进入午门,再驶过金水桥,到太和门前下车。当时,午门还只开放中门洞,所以,如果有重要人物来访,我们都是经上级通知,把午门中门洞的铁栅栏拉到御道下面,让出通道,等着车辆驶入。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她来故宫参观那天,我就在通道边,眼看着十几辆汽车“唰唰”地从面前驶过,开进了午门。当时,午门前有一个二十来岁的香港人,神情异常亢奋,他挥着手,兴奋至极地喊叫着。我离他十几米远,看着他,心想:“你至于吗?”
2013年4月26日,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携女友参观故宫,单霁翔院长命令关闭午门,禁止总统车队进入。最终,奥朗德在故宫门前下车,步行进入了故宫。从那以后,外国政要参观故宫,都得在午门外下车,不能再乘车进入了。
在午门上班时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就是《末代皇帝》拍摄期间。在故宫实地取景拍电影,《末代皇帝》不是唯一一部,但确实是时间最长的一部。我印象是拍完这部电影之后,故宫就不再接受剧组拍摄了。
电影《末代皇帝》(1987)剧照记忆中,那段时间的故宫到处都是人,三五成群的演员,在各个院子里有的溜达,有的坐着休息,有的穿着古装,有的穿着便装……为了展现晚清朝廷的宏大场面,这部片子动用的群众演员据说多达两万。我们午门的保卫人员,全天都得紧张地检查这些群众演员的证件,同时与他们的对接人联系,有时候忙得中午都没空去吃饭。
当时的群众演员里有很多解放军,他们一般都是排着队来,在门口整整齐齐地站好了接受检查。相形之下,其他群众演员看上去就散漫一点儿。但是,所有人我们都得挨个儿检查,尤其是那些看着不像的人,都得截住问一下。
我记得,摄制组为了犒劳我们,商定要给我们午门的保卫人员提供午餐。但是,由于拍摄人员、演员众多,有一次下午一点多了,午餐还没有送到。小队长李宝全多次询问无果后,下令关闭午门,不再放行。摄制组这才急了,赶快把午餐给送了过来。
后来,我也观看了《末代皇帝》,其中的宏大场景和细腻的刻画让我很受震撼。溥仪的一生,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人生的前十九年都以“皇帝”的身份生活在故宫。他人生第一次离开故宫,是被赶出去的,十九岁;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接近人生的晚年,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自己买了一张门票,参观了儿时居住过的地方。在他的自传里,我看到他追忆自己儿时在故宫的生活,描述重回故宫的见闻,感叹故宫获得了新生。我很难揣测他的真实心境,只是对这位一生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末代皇帝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我在故宫长大:一位守宫人的烟火记忆》,北双宝/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活字文化,2025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