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地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是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4万公里,约3万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实现了路面硬化,“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G网络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29个省份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
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加快补上。乡村学校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多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4万个,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养老需求。
接下来,需聚焦短板,通过系统化机制设计,有力有序地推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规划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合理配置资源,优先推进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重点解决主干道狭窄、消防通道不畅、网络使用能力和电水供给系统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确保基础设施功能全面提升与有效维护。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包容性,在强化“可及性”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在养老、低保、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长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巩固农村厕改成果,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加强标准制定,推动节水和防冻技术应用。推动农村污水治理与改厕衔接,探索集中处理、管网截污、分散处置、生态治污等技术模式,促进粪污和有机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利用。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引导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美化行动。
融合乡韵风情与现代化文明,重塑农村风貌。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传统美德,倡导节俭风尚。继续挖掘并认定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影响力广泛的节庆活动。推广乡村阅读,组织“村跑”“村超”“村BA”等体育活动,丰富乡村文体生活,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与凝聚力。
整合载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资源下沉,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尊重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信息化平台,整合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上一篇:进博好物进万家
下一篇:铁骑开道 成功救助突发疾病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