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打通“技术研发—原型验证—中试熟化—量产落地”关键环节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构筑智能原生产品“全生态”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车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正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勾勒出一幅幅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智能风景”。
“智能基因”深植
夯实先进制造根基
今年9月,《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为未来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将打造智能原生产品的“智造基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成都已深植“智能基因”。
今年10月,成都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蓉举办的“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上,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源码二号”具身人形机器人和“安仔”伴侣机器人化身智能管家,覆盖情感陪伴、健康管理等全场景需求,填补了机构与居家康养的服务缺口。
11月,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天行者二号”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平台,凭借全栈自研技术、15公斤负载能力及高拟人自由度,成为全场焦点。
这些智能机器人产品的推出,正是“成都智造”硬核实力的一个缩影。来自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的数据显示,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1个千亿级产业链;拥有“世界数字化灯塔工厂、可持续灯塔工厂”西门子成都制造基地和“世界灯塔工厂”富士康成都园区,培育了11家国家卓越级工厂和1家领航级工厂,累计建成各类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作为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生产基地,全球半数以上的iPad、约半数的高端柔性屏产自成都,个人计算机产量稳居全国第二,投影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强大的制造产能与精细化水平,构成了成都承接智能原生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硬核”优势。
构建全链条体系
加速从样件向量产跨越
成都积极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智能制造基地等,打通“技术研发—原型验证—中试熟化—量产落地”的关键环节,形成智能原生产品从样件到量产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科技投资、产业孵化、人才培育”六大集成服务,服务中试项目600余项,孵化新产品近400项,有效加速了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进程。
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创新实践“AI+制造”模式,构建起实体工厂、数字工厂、AI工厂“三位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体系,致力于打造下一代精密电子智能工厂。而享有全球“双料灯塔”工厂殊荣的西门子成都工厂,则通过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尖端技术,实现了运营效率与环保效益的双重提升。这些标杆企业的成功实践,为成都智能原生产品的规模化、高质量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将支持龙头智造企业积极布局全国领先的具身智能柔性制造车间、工厂,鼓励重点企业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等领域多样化需求,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农机、无人机等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推广具身智能“爆款产品”不少于100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摄影 魏麟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