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星堆的“堆堆”住进孩子心里
创始人
2025-11-24 00:31:29
获奖现场

公益讲座

近日,长沙2025中国文学盛典上,重庆女作家李姗姗凭借《器成千年》摘得第12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对于深耕儿童文学多年的李姗姗来说,这枚国家级奖章是一份迟来的肯定,也是她扎根生活、专注创作的自然结果——那个从田垄间走出的“姗丫头”,用一团带着生活温度的“重庆泥巴”,让古老文明走进了孩子的世界。

泥从田垄来: 藏在烟火里的创作初心

李姗姗的文字里,总有挥之不去的泥土气息,藏着她从小到大的生活印记。童年在四川米仓山度过,家境不算宽裕,她早早学会扛着锄头挖柴胡、甘草,晒干后换些零钱,就为了给妹妹买一双合脚的新鞋。山里书少,父亲床底压着的几本旧书、奶奶米缸旁藏着的零散读物,成了她最珍贵的宝贝。她趴在田埂上读,坐在灶台边读,那些带着油墨香的文字,在她心里种下了“想当作家”的种子。

乡亲们的日子,是她最早的写作素材。村里有人外出务工,会托她代写家书,她趴在八仙桌上,一笔一画记下“家里的玉米熟了”“娃要好好上学”;哑婆婆总爱坐在村口老槐树下,看到她放学回来,就拉着她的手,用粗糙的手指比画着,塞给她一个热乎乎的烤洋芋,或是一把晒干的野枣。这些无声的牵挂、朴素的情谊,让她早早明白,文字能连接人心,能留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

14岁那年,李姗姗揣着文字的梦想来到重庆。初来乍到的日子过得有些窘迫,她租住在狭窄的老房子里,一碗挂面要数着根数下锅,配着最简单的盐巴充饥。好在不远处有一家书店,成了她的“温馨港湾”。每天收工后,她就揣着仅有的几块钱去书店,站在儿童文学书架前一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看得入迷,直到店员提醒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些书页里的故事,不仅慰藉了她的窘迫,更让她坚定了一个想法:要写让孩子喜欢、能打动孩子的文字。

后来考上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系统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让她学会了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毕业后,她受邀去全国上百所学校为孩子们带去公益讲座,坐在教室里听孩子们聊天,蹲在操场边看他们玩耍,记下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小烦恼。“孩子要的不是道理,是有人懂他们”,这成了她创作的准则。写《米仓山下一块田》时,她凭着记忆还原了童年挖草药、种庄稼的场景,字里行间都是勤勉与纯粹;写《羊群里的孩子》,她两度走进大凉山采风,住彝族老乡家,跟着放牛娃上山,十八次修改稿件,让彝族少年惹科的寻羊之旅,藏着脱贫攻坚的时代印记。每一部作品,都是她对生活最实在的回应。

2021年,李姗姗来到三星堆遗址深入生活,一待就是一整年。她不是来猎奇的游客,而是跟着考古队员一起早出晚归:看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清理文物上的泥土,记录青铜面具出土时的纹路,听修复师讲如何让破碎的“泥巴疙瘩”重焕生机。有一次,她蹲在祭祀坑边,看着队员把一捧土样仔细装进密封袋,“这也是文物的一部分,能帮我们还原古蜀人的生活。”这句话突然让她想起小时候,妈妈在田埂上摸着她的头说:“姗丫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器呐。”泥土、文物、成器,这三个词在她心里串了起来,一个小泥人的形象渐渐清晰——它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每个成长中的孩子,也像一直坚守创作的自己。这个名叫“堆堆”的小泥人,便自然而然成了《器成千年》的主角。

器自文明生:

用童话讲好文物的故事

《器成千年》没有走传统科普的老路,也没有生硬地灌输历史知识,李姗姗用孩子能懂的童话语言,把三星堆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故事里,有一团泥巴叫堆堆,他来自神秘的古蜀国。为了一个梦想,他坚持了3000年……

堆堆看到好朋友赤红成了三足瓮,墨黑成了小平底罐,大胖成了蜀王的御用三足炊器,心里羡慕极了,期待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件有用的器物。然而,成器的道路漫长曲折——堆堆不但与主人小黍失联,还遭遇湔江突发洪水,最后竟被夯筑进城墙里。当他苏醒后,发现一切都变了。

他见证了古蜀国的老朋友们——大面具、小立人、青铜神鸟……被发掘、被修复、被送进博物馆的过程,也感受着新奇的现代考古技术让古蜀国历史文明重现。穿越时空的成长之旅,让堆堆怀揣了3000年的成器之梦焕发新的光芒。

李姗姗在创作时,把考古过程里的细节都融进了故事:文物修复时用的工具、土样分析的作用、青铜器物的特点,都通过堆堆的经历自然呈现。小读者跟着堆堆冒险,不知不觉就了解了三星堆的历史,感受到了古蜀文明的魅力。有个叫小龙的读者,原本想当歌手,读完书后爱上了播音主持,想把更多文物故事讲给大家听;彝族少年小炙,原本立志要当放羊人,却因为书中的故事对畜牧历史产生兴趣,后来考上了大学的畜牧专业。李姗姗说:“我不想让孩子觉得历史是遥远的,希望他们能通过故事感受到文物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烛光’。”

“姗姗的创作难得,在于她打通了专业知识和儿童视角的壁垒。”重庆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兵介绍,这些年,市作协通过采风扶持、作品研讨等方式,为作家搭建平台。而李姗姗扎根本土文化,用童话讲文明的尝试,也为重庆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姗姗向记者透露,她目前已经开始筹备下一部作品,主角是大足石刻,“想把重庆的文化故事,一个个讲给孩子听。”

梦向未来去:

在坚守中慢慢“成器”

从14岁追着文字来到重庆,到如今摘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李姗姗用她多年的坚持证明了自己。这期间,她写过童诗、童话、儿童小说,不管生活有多忙,始终没有停下笔。她说:“儿童文学既要贴近孩子的世界,也要有生活的厚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儿童文学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童诗创作更是与京沪并称“京沪渝童诗三朵金花”。这些年,重庆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们一直默默坚守,李姗姗的获奖,是这份坚守的收获,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重庆儿童文学的实力。谈及获奖后的心情,李姗姗很平静:“这枚奖牌不是我一个人的,是重庆这片土地的滋养,也是市作协一直以来的支持。我想把这份肯定,分享给所有坚持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者,也分享给每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未来市作协还会继续为作家提供采风、交流的平台,加大对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扶持力度,让更多有才华、有情怀的创作者脱颖而出。”张兵表示,对于李姗姗即将创作的大足石刻题材,市作协也会全力支持,“期待她能再出精品,让更多重庆文化通过儿童文学走向全国。”李姗姗笑着说:“有这样的支持,我更有底气了。我想一直写下去,把巴蜀大地的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让他们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里,藏着很多了不起的故事。”

就像《器成千年》里的堆堆,没有急于成为耀眼的器物,却在坚守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李姗姗的创作之路,也像这团小泥人一样,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慢慢成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重庆儿童文学的故事,也会在这样的坚守与创新中,继续书写下去。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进5市县教育协同发展   本报讯 近日,海口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专题工作组印发《海口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对促进海口...
俄罗斯当代艺术大师向省博物馆捐...   本报讯 11月21日,俄罗斯当代艺术大师库兹涅佐夫·尼古拉耶维奇作品《鄂毕河·云》捐赠仪式在省博...
最新或2023(历届)福建高考... 最新或2023(历届)福建高考一本投档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安排
复旦大学最新或2023(历届)... 复旦大学最新或2023(历届)广东本科提前一批投档线公布和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 广东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广...
中北大学最新或2023(历届)... 中北大学最新或2023(历届)浙江一本投档线公布和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安排 7月15日早上,浙江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