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张家栋 编辑/高莘)
“这届广州车展可能是对合资品牌真正考验的开始。”一位行业分析师在11月21日开幕的2025广州车展上向观察者网表示。
即便展商数量大幅减少,展馆内的大多数“新车”也早已被主机厂提前透露,但作为中国车市每年的“收官站”,2025年广州车展仍然展现着其对于明年中国车市走向的预测作用。
文中图片均来自观察者网
尤其是3年前,当看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变革的驱动下,不断改变着自身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时,集体声称将在2025—2030年间奋起直追的合资品牌,终于走向这一深化转型的时间节点之际,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在中国本土市场吹响反攻的号角?曾经的承诺又能否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在本届广州车展上逐渐显现。
缺席成为常态
从去年法拉利等超豪华品牌开始选择退出国内车展,到本届广州车展直接取消豪车馆。超豪华品牌的缺席不再是爆冷,而是逐渐成为常态。
曾经在展会上吸引无数闪光灯的奢侈品牌,如今全面退场。背后原因直指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度变革——受中国品牌电动化冲击,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品牌力大不如前,导致销量持续下滑。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汽车销量仅36万辆,同比下降32%。其中超豪华品牌跌幅尤为显著。
长安马自达展台
除了超豪华阵营,合资品牌中,也有不少在华仍有布局的车企开始从展会名单上消失。尽管这些车企也不乏自身的电动化产线规划,但放弃参展的背后传达出的信号是,他们仍未能寻找到在中国市场的新战略定位。
在此背景下,缺席或是为了更好地重返,又或是在为品牌的战略布局做出更明确的规划,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电动化已经行至深处的中国市场上,一些合资车企已经开始力不从心。
“拥抱中国”能止痛,但并非特效药
在智能电动领域后知后觉的合资车企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有着多个海外市场布局的日系车企而言,直到去年,还有不少日系车企表示电动化不是其首要目标。
但中国市场作为日系车企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面向本土化转型的“补课”,已经成为其留在中国市场的必要条件。
丰田展台
在本届车展上,包括日产、丰田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将华为系的“鸿蒙座舱”直接作为关键词放在了宣传标语当中。例如丰田将铂智7表述为“丰田鸿蒙座舱豪华旗舰D级纯电轿车”,日产则表示天籁是“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
别克则声称,将在下一代车型上采用宁德时代全新6C电池、全域搭载900V高压平台,以及基于Momenta打造的多模态模型系统。
值得肯定的是,全面引入中国供应链,确实能够帮助这些合资车企快速解决“技术不足、迭代慢、成本高”的问题,但与此同时,选择“走捷径”的合资企业,却面临着自身定位能力缺失的难题。
日产展台
当华为、宁德时代逐渐取代了车企自身的价值标签,依托供应链的光环加持,显然难以帮助车企在华打造差异化能力,而这种品牌价值的丢失,或将更加长远地影响品牌的在华销量。
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本届展会上,东风、阿维塔等中国车企同样也在争夺“纯正华为”的标签,而华为自身也在通过“五界三境”建立核心生态圈时,这种供应链赋能的趋同化影响也正在逐渐显现。
更何况,面对中国车市一度在供应链层面陷入的“价格战”乱象,合资车企眼中的降本又能否与市场相匹配,当智能驾驶辅助、底盘控制,甚至是座椅通风变成“收费项”,当利润与产品竞争力产生矛盾,这些刚刚“找到止痛药”的合资车企,又是否具备与中国车企一样的战略定力,也同样值得观察。
“试炼场”中,破局者初现
换言之,合资品牌转型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深度拥抱中国产业链,这不仅是应对中国市场的关键,也是未来在全球转型中站稳脚跟的必然。但从“利润源泉”到“全球车企的竞争力试炼场”,中国市场的开放包容与高压竞争,对于合资车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想要仅仅依靠中国产业链换个包装上路,绝非合资品牌在百年一遇的市场变革中存活的最优解。
在本届车展上,便有部分合资车企正试图在中国技术与研发之上,加入自身的品牌理念,从而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破局之路。
整体来看,以奔驰、宝马、大众、奥迪为首,已经在电动化领域尝试转型多年的德系品牌,正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借助全新一代产品,塑造其在智能化时代独特的品牌价值。
宝马新世代概念车
例如首次将“新世代”技术集群同台展示的宝马,预告了新世代iX3车型即将在明年下半年正式在中国上市。新车搭载的驾控超级大脑、新世代电驱、全景iDrive以及全新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均是宝马结合中国自研、供应链,以及宝马自身“驾控至上”理念打造的新世代车型技术。
宝马超感智能座舱展示
其中,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中国专属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融合了Momenta的AI算法与数据驱动能力,以及宝马在整车集成、安全冗余及驾驶策略上的积累,从而使车辆能够以近似人类驾驶员的方式理解复杂路况并做出决策,提高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新世代车型上全新搭载的超感智能座舱,则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研发,在遵循驾控至上的视觉呈现的同时,还继承了诸多本土数字生态、功能和元素。
类似的“中国技术”与“价值理念”融合还体现在宝马新世代车型的电池、电驱,甚至是生产研发等诸多领域。
同样在融合中寻求创新的还有奔驰,本届车展上,奔驰除了推出中国专属的纯电CLA,还有搭载其革命性电动化技术的AMG GT XX概念车。
奔驰AMG GT XX概念车
该概念车的核心是三部轴向磁通电机的应用,以及全新四元电池、电芯直接冷却系统和800伏高压架构。奔驰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佟欧福(Oliver Thne)表示,这些技术均已在奔驰的赛事中进行过验证,其突破不仅是单一的技术胜利,而且是整体系统的革新。
奔驰CLA
在展会上带来全新混动和增程车型的大众品牌,也同样以可靠性入手,展示“中国创新”的价值。其中,集中于智能电动领域,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EA电子电气架构最具代表性,该架构采用集中式控制逻辑,可减少30%车内控制单元,在提升运算性能与安全性的同时优化成本。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齐泽凯(Robert Cisek)强调,大众正以‘中国速度’加速创新与制造,提供包括纯电、插混和增程式在内的多元动力选择,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大众对安全、品质与可靠性的承诺始终不变。为强化这一信息,大众还在展台设置了“品牌基因专区”,直观展示其在主被动安全、电池结构与车内环境健康等方面的技术积累。
AUDI E5 Sportback
就连首次在车展上“分家”的“南北奥迪”,也无一例外地在中国产业链加持下,强调着自身的纯正奥迪基因。例如基于中国研发团队全面重启的上汽奥迪,在智己电动化平台和Momenta的辅助驾驶技术的加持外,也同时融合了奥迪在驾控与设计层面的品牌基因。
而上汽奥迪与一汽奥迪同样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A5L车型,则将华为提供的领先智能化技术作为产品的加分项,并与其整车运动管理模块VMM结合,在奥迪动力系统的介入下,营造“机械魅力”与“前沿智能”的独特价值。
大众展台疯狂动物城IP联名车型
奔驰展台万圣节装饰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产品与技术端寻求突破外,本届车展上还有不少合资品牌选择在营销领域尝试破局。例如奔驰此前引发舆论热议的“麦当劳联名”车型,成为本届车展的热门打卡点之一;上汽大众将大众与《疯狂动物城 2》的IP跨界搬上展台,博得一众眼球;雷克萨斯则利用自身在广东的品牌认可优势,打造出“粤享版”ES300h等地域属性极强的车型。
硬仗才刚刚开始
2020—2024年,可谓是合资车企面临严峻挑战的至暗时刻。其间,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从5.8%一路狂飙到56%,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却从60%跌至34.8%的水平。
尽管在今年上半年,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逐步回升至35%以上,但面对中国车企的全面崛起,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合资品牌想要借助现有阵地实现市场份额的反扑,已成为难以企及的现实。
另一方面,在竞争深化,尤其是新能源政策的逐渐退坡下,中国汽车市场也正在经历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深度变革期,当电动车与燃油车重新开始同台竞技之时,一场对于合资车企从产品到品牌竞争力的全面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此背景下,合资车企能否在中国车市“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过程中,重新找回自我定位与价值,并传递到消费者心中,或将成为新的竞争格局下,其能否继续“留在牌桌”上的关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