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7
新华社昆明11月23日电(记者丁怡全)大理的风里向来不缺烟火气。苍山上的茶芽,田垄间的麦子,洱海里的鱼群,庭院内的牛乳……自然的馈赠,经当地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烹调,便成了三道茶、喜洲粑粑、酸辣鱼、乳扇这些带着水土印记的非遗美食。来上一口,是山海的本味,也是生活的热乎气。
苍山脚下凤阳邑村的一个小院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三道茶的仪式感,从炭火燃起的那一刻便已拉满。陶罐在炭火上烤得滚烫,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董丽抓一把苍山绿茶投入罐中,握住罐柄快速抖动百次,让炭火充分逼出茶叶的本香,再冲入沸水,罐内顿时“隆隆”作响。“第一道是苦茶,传统烤茶技艺完整保留了茶叶的本味,茶汤入口微苦,在第二道、第三道茶中还会用到,让三道茶的风味一脉相承。”董丽说。
11月20日,董丽正在冲泡白族三道茶。新华社记者 丁怡全 摄 紧接着是第二道甜茶,核桃仁、乳扇丝与红糖在沸水中交融,香气扑鼻,再加入第一道绿茶汤调和,口感温润,甜而不腻;第三道回味茶最是奇妙,以第一道茶汤为底,花椒的麻、桂皮的香、姜片的辣在杯中碰撞,口感奇妙、余韵绕喉。
三道茶是白族一种古老的品茶艺术,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喜庆、迎接宾客时的一种礼仪。“三道茶的三个层次,正如人们对生活的体悟。苦尽甘来,方知人生真味。”董丽说。
11月20日,杨琼正在忙着制作乳扇。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来到上关镇江尾村乐众乳扇坊内,浓郁的牛乳香扑面而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吃制作技艺(乳扇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琼正在忙着制作乳扇。她将鲜牛奶与提前发酵好的木瓜水按比例混合,倒入锅中加热,随着温度上升,锅中的奶液逐渐凝结成絮状。杨琼手持木勺快速翻搅,絮状奶块逐渐聚合成圆润的奶团,随后滤除乳清,将奶团反复揉捏,直至光亮丝滑,再用手拉伸折叠数次形成奶片,接着将做好的奶片上架晾晒,第二天中午便能晾干至恰到好处的软硬度,就算制作完成了。
乳扇的吃法很多,可炸、烤、煮,风味各异,是白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如今乳扇也深受游客喜爱,街头巷尾都能找到烤乳扇的小摊。“大约17公斤鲜牛奶,可以制作1公斤乳扇,平均每天生产鲜乳扇300公斤。”杨琼说,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电商平台将乳扇销往全国各地。
7月2日,杜方明家的喜洲粑粑店外,消费者排队等候。新华社记者丁怡全 摄 喜洲古镇四方街上,杜方明家的喜洲粑粑店远近闻名,19岁从舅舅手中接过这门手艺,距今已有25年。店内,杜方明有条不紊地把面擀成饼,再根据游客口味,咸的加上鸡蛋、肉末再撒上葱花,甜的加上豆沙、玫瑰酱。调好味的饼送入炭火炉,大约10分钟后饼子出炉,香气四溢。
据介绍,喜洲粑粑在2011年11月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喜洲镇引导喜洲粑粑从业者成立协会。作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方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班传授技艺,壮大人才队伍。“希望喜洲的味道代代流传,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地道风味。”杜方明说。
11月20日,赵红菊的徒弟连竖正在烹饪酸辣鱼。新华社发(罗晓川摄) 在大理市,不少餐馆仅凭一道酸辣鱼就圈粉无数。“今年11月中下旬洱海开渔后,点酸辣鱼的客人明显多了起来,都是冲着这份现捕现做的鲜味来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鱼肉烹制技艺(大理酸辣鱼烹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菊介绍,地道的酸辣鱼,食材讲究“本地本味”,搭配本地产的青梅、酸木瓜、大蒜、香菜等配料,才能调出独有的酸辣鲜香。
制作工序虽不复杂,却处处藏着讲究,先将山泉水大火烧开,放入处理干净的鱼,撇去浮沫后,依次加入生菜籽油、盐、辣椒面、酸木瓜、青梅等配料;大火猛煮一刻钟让鱼肉充分入味,再转小火慢炖五分钟,最后撒入葱段、姜片和花椒,待汤汁收至浓稠适中,一道酸辣过瘾的大理酸辣鱼便可以上桌了。
赵红菊店内的墙上,“三分靠手艺,七分靠食材”十个字格外醒目。她解释说:“不光是酸辣鱼,大理的传统美食离不开本地食材的支撑,正是这些产自山野湖泽间的物产,赋予了菜肴独特风味。”
大理的非遗美食,是自然的馈赠,是手艺的坚守,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化成藏在烟火人间里的美味与记忆,在唇齿间流转成独属于大理的味觉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