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喻淑琴 湛江报道
借广东海洋大学90周年校庆契机,
湛江于11月21-23日,迎来了一场聚焦海洋主题的高端蓝色盛会。
朱作言、潘德炉、罗锡文、雒建斌、陈大可、刘少军、朱蓓薇等7位院士、8所涉海高校代表、4000余名行业精英云集,
展望“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AI赋能、深海探测、人才培育、特色海产、新质生产力……
成为经略海洋的核心关键词。
当前,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深海经济占比近四分之一;
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连续30年全国领跑。
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深海经济在全球的份额将从5%跃升至30%。
广阔市场中,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扩容,
海洋经济压舱石效能凸显,新格局加速成型。
谁能引领蓝色经济的下一个黄金五年?
科技重构
海洋产业的价值链,正被快速重构。
潘德炉院士展示了AI与遥感技术的巨大潜力。
“利用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可连续获取全球海洋环境数据。
包括风力、浪高、水色材料,结合动力模型,
可研判海域是否适合捕鱼或养殖,
为我国海洋牧场及渔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例如,
在茫茫大海上,渔船船长最关心两个问题:去哪捕鱼?有无风浪?
卫星遥感和AI算法,能精准预判。
叶绿素含量分布、海面温度、海流变化等,
为捕捞作业提供重要指向。
AI与遥感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远不止于渔业。
潘德炉院士还指出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市场:
如养殖保险业和可燃冰勘探。
一方面,海上养殖是高风险行业,遥感和AI技术可为养殖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
因十五运“深海取火”广为人知的可燃冰深藏于海底之下,
其冷泉释放的甲烷气泡不断上升扩散,
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勘察可燃冰富集区?
这可为海洋新能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新质生产力。
潘院士建议,
海洋AI要发展,关键抓好“本、路、源”:
打牢星空地海一体化海洋数据基础,
把高遥感技术和海洋AI模型进行结合找准创新源头,
多培养优秀海洋人才和AI开发工程师,筑牢人才支撑。
朱蓓薇院士则深耕海洋食品赛道。
她指出,海洋动植物生长在高压、高盐、缺氧的极端环境,
形成了独特的基因组成和代谢规律,
蕴含了广阔的开发前景。
“这是一处丰厚的资源宝库。”
海洋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海洋食品正走向高值化、功能化、精准化,从基础供给向健康消费升级;
海洋资源也从“食材”向“素材”和“药材”转变,
产业附加值由此显著提升。
目前,海洋中已发现三万多种化合物,
朱蓓薇院士团队在南极磷虾、鲍鱼、藻类等高值化利用上也取得突破。
以南极磷虾为例,她们努力16年,
突破了船载干燥、泵吸捕捞、陆海联动提取技术,
获得的南极磷虾油是磷脂型Omega-3脂肪酸,
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传统鱼油。
团队还攻克了鲍鱼加工中“嚼不烂”的行业难题,
建立了梯度加工与风味调控技术。
对于藻类,团队聚焦岩藻聚糖和富含DHA的藻油,
开发了发酵、脱腥、提取等核心技术,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精准营养需求。
“未来,海洋特膳食品会因人而异。
婴幼儿需要DHA,老年人需要EPA。
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定制配方。
个性化营养,会是下一个爆发点。”
人才迭代
产业跃迁,人才是核心引擎。
全国涉海高校,都在探索新路径,
培养模式,已悄然变阵。
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很直接:把实验室建在海上。
教务处副处长王鸿东说,
学生设计的智能航行系统,直接装船测试。
“真刀真枪,才能练出真功夫。”
这种模式,让学生“毕业即能上手,企业抢着要。”
产学之间的墙,也正在被拆解。
大连海大,则看重“底色”。
教务处处长韩雨哲强调:
“懂技术,更要爱海洋。”
他们打造海洋通识教育体系,
开设《中国渔文化》《海洋生态与环境》等特色课程,
培育“通古今、通中外、通文理、通海洋”的复合型人才。
“顶尖的海洋人才,需要对海有深刻理解与情感联结。”
专业与情怀,在此融合。
浙江海大的“蓝色大思政”理念,把课堂搬到科考船。
学生直面赤潮,讨论生态伦理与海洋权益,
在真实场景中,塑造责任意识。
教务处副处长张晓玲说:
“让学生在科考船上感受海洋、理解责任。
风浪里才能练出真担当。”
江苏海大,以“四重融合”加速转型。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国际贯通,四维发力。”教务处处长安俊丽介绍,
直接成果是,该校海洋类专业占比已从45%提升至67%。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能如我们所愿,适应海洋类产业转型发展需求?”
用这个问题,学校时刻校准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确实已经转向。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胡炜指出:
“人才培养必须紧贴产业脉搏,
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学校不仅要传授技术,
更要培养学生的海洋情怀和创新、实干精神。”
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在回顾学校90年创业史后,
也提出未来战略方向:
“必须始终坚持胸怀大局,必须始终坚持凸显特色。”
在建校9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
广东海洋大学“未来海洋研究院”的成立,
更是服务当下、面向长远的关键落子。
这是该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提升科技人才质量的重大举措。
它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重点聚焦“新质海洋、智慧海洋、绿色海洋”发展,
旨在打造成为:
“学科交叉融合的先锋队、未来技术创新的新平台、领军人才培育的加速器”。
“AI的根基是数据,但核心是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潘德炉院士强调的这句话,
点燃全场。
深海布局
产业的未来空间,必然走向深海。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深海领域发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
介绍了一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已获国家批复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这个大国重器,
不仅能支撑前沿科学探索,回答深海生命演化、可燃冰成藏等核心科学问题
更将带动深海工程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等研发,
为未来的深海产业,奠定工程基础。
“例如,钛合金焊接工艺、极端环境防腐材料
这些技术突破,具有广泛的产业辐射效应。”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表示,
要素协同、产学研融合是重要支撑,
我们将持续搭建平台、优化生态,全力激活海洋新质生产力,
让海洋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胜势。”
“锚定向海图强目标,湛江正深化陆海统筹与港产城联动,做强海洋牧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以现代临港产业集群增加发展后劲,以滨海文旅融合提升城市魅力,聚力打造特色型海洋城市。”
湛江市委书记余刚介绍,
2025年上半年,
湛江海洋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623.31亿元,
同比增长6.05%,占地区生产总值34.41%,
海洋经济正以强劲动能托举湛江高质量发展。
在校庆活动中,与会者深有感触:
广东海洋大学90年的办学征程,
正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
从首批70名学生到培养40多万名各类人才,
从培育渔民技术员到输送深海工程师,
从研究近海养殖到参与大洋钻探船的建造。
这所大学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
面向未来关键五年,与会嘉宾凝聚起广泛共识:
海洋经济的底层逻辑正在改变,蓝色竞争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巨大的舞台。
需要更多创新技术。
需要更多优秀人才。
从湛江这片活力热土望去,
中国海洋经济的航船正调整风帆、更换引擎,
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深蓝方向,破浪前行。
这不仅是产业层面的迭代进化,
也是一个民族经略海洋能力的整体跃升。
伴随着这份清晰认知与坚定底气,
“十五五”的潮声渐近。
新一轮海洋产业发展,
谁能真正抢占先机、斩获蓝色红利?
答案写在每一朵浪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