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联合国纽约总部档案馆中,收藏有一份严斐德(Fritz Jensen)于1947年3月21日致斯坦利·利兰(Stanley Leland)的英文备忘录。严斐德,1903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共产党员,医学博士。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纵队成为战地医生。1939年,严斐德随国际医疗队来到中国。1945年7月,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严斐德在重庆加入了联合国战争灾害救济机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任医疗官员。斯坦利·利兰,其时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的首席医疗官。
严斐德在备忘录中指出,翻阅近一个月来联总发往解放区医疗物资的货运单,他发现了几个问题:一、必需品太少或清单上根本没有。如送往7家拥有400张床位医院的物资,没有注射器和针头。同时,运往解放区的物资中“没有截肢器械,没有用于病房的镊子或手术刀具,也没有进行耳鼻喉和泌尿生殖系统检查和治疗的器械,没有牙科镊子,也没有胸部手术器械”。二、清单上的许多物资“要么完全不适用于解放区,要么一般不会用于医疗”。如近200公斤的2800个分体式护套,还有防毒面具、弹力网帽等。另有一些物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若干年合理使用的范围,如23.4万个奶嘴被送往了“一个没有牛奶的地区”。三、物品的重量存在明显的误差,如36副橡胶手套,却标注重30多公斤。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严斐德建议,对于有400张床位的医院,除当前已经发送的基本设备外,至少还应分配:骨科器械(包括截肢器械)、骨折治疗(器械和配件)、产科器械、胸部损伤与耳鼻喉检查和治疗设备、牙科器械。在满足上述基本要求的过程中,由于实际运输吨位的受限,“强烈建议运输基本设备,并以有用的功能套件为优”,而不是只考虑重量较小的物资。
严斐德最后说明,这份备忘录只是“对分配表进行粗略研究的结果”。实际上,严斐德在联总的职位是驻镇江办事处的医疗官,关注整个解放区的医疗物资问题并非其本职所在。此次对货运单的“粗略研究”,极有可能是在解放区救济机构——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进行的,在这里严斐德才能够看到全部运往解放区的物资清单。
1947年3月,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后,“解总”上海办事处成为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机构,孤立无援。严斐德则成为“解总”代表们的热心老朋友:他帮助“编写英文材料”,“有很多消息和物品,都是通过他送往解放区的。”他写这份备忘录更是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解放区鸣不平,替老朋友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出面申诉。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董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