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2
华声在线11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董妹 郝记)激光束精准锁定微米级位移、仿真屏上血流轨迹随物理原理流转、AI算法为经典实验注入数字活力……11月21日至23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在中南大学精彩上演。来自全国331所高校的750支优秀代表队从3260支预赛队伍中脱颖而出,2000余名师生齐聚长沙,用智慧与实干演绎物理实验的创新魅力。
作为国内物理类顶尖赛事,本届竞赛分为教学赛和创新赛两大赛道。教学赛主要面向国家级示范中心学校进行,创新赛共设置命题类作品、自选类作品和物理实验讲课类作品三个比赛类别。值得关注的是,大赛新增“AI+物理实验”命题和前沿物理自选题目,推动物理课程数字化转型,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推进前沿物理成果向物理实验转化。
决赛现场,各参赛队伍通过作品海报、作品实物、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创新成果及跨学科思维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工具与AI方法的融合比往年更为普遍与深入,不少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的项目能实现微米级位移解算,核心是光学无损接触技术。”来自西安高校的陈同学介绍,团队备赛历时近一年,曾多次因光路方案不理想受挫,特别是在比赛前一两个月,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反复调试、验证才终于找到突破口,搭建起现在这套稳定的光路系统。陈同学告诉记者,其团队项目以自主创新、赛道小众、低成本、高精度、高稳定性及无损非接触特性为优势,虽处验证阶段但应用前景广阔。这次比赛也让他读懂物理学科深度,明确专业规划并提升了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而来自重庆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林同学团队带来的“风浪中的诗篇”项目,则让物理与医学实现浪漫跨界。“我们以文丘里效应为基础,将医院CTA数据导入软件,建立主动脉夹层动力学仿真实验。”林同学说,用颜色直观呈现血流速度,既能预测破裂风险,又能精准定位破口位置,为手术支架植入和愈后状况提供科学支持。此外,团队用诗意化语言解读实验过程,让硬核科技充满人文温度,希望让大家看到科学之美、物理之魅。
比赛将角逐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现场还将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玉鑫教授以“学会思考,展翅翱翔”为题作特邀报告。最后,会旗正式交接,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将落户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们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通过‘一揽子’政策强化对基础学科的支持。”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军表示,目前,中南大学物理学科已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进入全球ESI前1%,物理学学位点国际评估为优秀。学校正持续加大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投入,助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据悉,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是由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组委会和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性物理学科竞赛。目前,比赛每年举办一次,采用开放制,参赛对象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在册大学生。本届大赛由中南大学承办,《物理实验》杂志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分社协办。期间还组织参赛师生参观了校史馆、工训中心、物理科普基地等,让大家在交流中启迪思维、共同成长。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