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体育盛会 一幅湾区协同的“实景图”
十五运会见证粤港澳大湾区从机制破壁到人心相亲
总统筹/孙璇 胡泉
统筹/林洁 董柳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闭幕式在深圳举行,为期13天的体育盛会落下帷幕。
一个“0”,或许是回顾这场盛会的最佳起点。无论是横跨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比赛,还是跨越深港的马拉松赛,选手们虽多次穿越三地口岸,却实现了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突破,根本在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
新机制凝聚三地合力
粤港澳三地,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3种法律制度。张玉阁认为,将如此复杂的行政单元整合为一个高效的办赛整体,“一国”提供了全局性与确定性,“两制”则提供了多元性和灵活性。
2021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粤港澳联合承办十五运会。三地开始探索建立联合办赛机制,组委会建立的“1+4”联络机制成为核心抓手:“1”指国家层面组委会下设的港澳工作协调部,“4”包括粤港澳层面的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个常态化机制。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看来,十五运会“整体筹备与赛事运行都非常顺畅”。这得益于三地目标一致、紧密协作,更离不开各自优势的互补——广东承办大型赛事经验丰富,澳门在文体旅融合方面独具特色,香港经常承办国际赛事,三地各展所长、互补短板。
这种“1+1+1>3”的协同效应,在赛场内外留下了众多创新实践和“一家亲”瞬间: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首个跨境自行车赛事顺利完赛;开幕式上,粤港澳代表团首次携手入场;马术比赛的兴奋剂检测样本在海关全流程监管下,跨境送至香港赛马会的实验室检测;粤港澳组织联队参加龙舟项目比赛和舞龙舞狮项目展演;多名香港籍志愿者在深圳福田高铁站为来往旅客和市民提供咨询与指引服务。
“十五运会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强有力地证明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即便存在‘三法域’等客观差异,粤港澳大湾区也完全有能力建立起深度协同、高效运作的体制机制。”张玉阁强调,本届全运会在协同机制方面的探索与积累,将成为大湾区落实“一点两地”战略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赛事创新到人心相亲
比机制更深远的,是人心与情感的联结。“在全运会期间,粤港澳三地将‘同’的大文章做得非常足、非常精彩。”张玉阁说,从火炬传递的“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到开幕式的“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再到比赛过程中的同训同练、同声同气、同场竞技,都充分彰显了“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丰富多彩的“同”。
张玉阁表示:“这种基于共同经历的认同,将积淀为大湾区集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粤港澳三地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为‘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奠定坚实基础。”
闭幕式上,主火炬的圆形火环缓缓熄灭。13天的盛会,恰似一支如椽巨笔,以零隔阂为起点,为大湾区画下了一个意蕴深长的同心圆。
正如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所言:“本届全运会是三地在体育协作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