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深圳前海欢乐剧场举行。深圳,这座年轻的创新之城,再次站在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聚光灯下。
阡陌农田变身国际都市,滩涂渔村崛起摩天大楼,45年间,深圳以持续突破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创竞争新优势,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书写着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从此,这个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的边陲农业县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45年风雨兼程,深圳从“一张白纸”起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
当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仅2.7亿元,到2024年已高达3.68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0年的约1.9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0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由0.18亿美元提升到6330.96亿美元(4.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0.84亿元提升至5.4万亿元。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跃升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高交会现场,乐聚机器人带来的Kuavo(夸父)智能机器人身着传统非遗服饰,灵活完成行走、精准抓取等动作,展现出多模态感知与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拍照。
作为全球交付数量最多、应用场景最广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夸父”此前还以“0号火炬手”身份参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火炬传递。
这家企业仅是深圳科技创新生态中的一环。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里集聚了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密度居全国之首。
深圳的科技创新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创近13年新高。同时,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
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表现尤为亮眼。2023年底,深圳公布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次年,深圳全年共实现无人机载货飞行77.6万架次、开通无人机航线250条、建成各类型起降设施483个。
深圳的基因里,镌刻着“敢闯敢试”的精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形成48条全国推广经验,全市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这些成效彰显了深圳作为“国家试验田”的示范担当,展现深圳以制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另外,深港融合步入制度创新新阶段,成为改革“重头戏”。前海已吸引超8000家港资企业、超1万名香港居民就业生活,26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即可执业,享受“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等机制创新。
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机让68项香港政务服务在深可办。在这里,5所香港学校设立研究中心,每天三班深港跨境直达巴士,让科研人员通勤时间从1小时大幅缩短至30分钟,全国首个公共ERP系统实现科研设备“一次报备、高效通关”。
精治善管,滋养人文家园
深圳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城市治理、文化发展等方面同样成果斐然,通过精细治理提升城市品质,培育独具特色的人文魅力。
深圳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打造“指尖民生通道”,日均处理约4万件诉求,响应达分钟级。今年6月,一名待开业的店铺店主,因房租压力提交了希望尽快开展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核验的诉求工单,平台9分钟内转派工单,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次日便上门核查。
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用“绣花功夫”深耕基层治理,将城市新兴片区打造成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于一身的幸福家园。该社区创新“党建+科技+治理”模式,设立社区智慧指挥中心和“i社区”App,实现诉求“一键接办、一屏调度”,接入“@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后,推行“30分钟联系、24小时办结”机制,9个月化解民生诉求9900余宗。
城市的温度在细节中流露。今年8月,两名来深求职的毕业生收到小店老板13元退款和“欢迎来深圳,加油”的祝福,温暖全网。她们所住的“青年驿站”是深圳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15天免费住宿点之一。
文体生活的丰富度,成为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从上世纪80年代八大文化设施起步,到如今18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场馆遍布全市,深圳为市民营造出丰富多元的精神栖息地。
深圳正在加快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湾区之眼”与“前海冰雪世界”等新地标正是这一进程的最新体现。“湾区之眼”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还引入民俗馆、阅文集团IP实体店等元素,实现“文化+公园”“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实践。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前海冰雪世界”依托“冰雪+文体商旅+潮流”的多元模式,构建全产业链冰雪生态,成为深圳吸引客流的全新引擎。
民生为本,守护绿水青山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始终将民生福祉和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在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内的“渔”你成长小屋,是罗湖区首个“幼有善育”社区托育点,主要面向1.5-3周岁婴幼儿,提供临时看护、早期教育等服务。该托育点采用“社区免费提供场地+第三方机构低价收费”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
深圳连续3年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已建成600余家社区托育服务点,托育服务设施覆盖95%的社区。深圳通过“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老幼共托、社区嵌入”等形式实现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为家庭解决带娃难题。“十四五”期间,深圳累计建成托育服务机构2244家,累计托位数近10万个。
在医疗领域,深圳锚定“病有良医”的目标,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初步构建起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计显示,目前深圳医疗总床位数达到7.5万张,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诊率超过98%,“大病不出深圳”已基本实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圳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深圳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其空气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首位;“十四五”期间,全市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提升至82.8%,较2020年首次统计时提升近60个百分点。
山脊之上,200公里“鲲鹏径”穿城而过;碧水之畔,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沿海岸延伸。自2022年起,深圳高质量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在“山、海、城、园”有机融合的更深处,是深圳为超大城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保护树立的绿色典范。
漫步在深圳湾公园,红树林随风摇曳,白鹭翩飞,城市天际线在远处勾勒出壮丽的轮廓。在这座城市,生态文明与繁华都市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得益彰。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标准”,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跃升,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朝着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编辑:聂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