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七次江西省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南昌召开。会上,南昌市方根水、吴思宇、黄强分别荣获“全省自强模范”称号。他们虽身有残疾,却凭借坚韧意志突破人生困境,在教育、公益等领域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传递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文 魏勇剑 刘铭/图
方根水:“独臂校长”坚守乡村教育42载,撑起孩子求学梦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新建区石埠镇乌城小学校长方根水的这句话,是他42年乡村教学生涯的初心。
1982年,高中毕业的方根水遭遇车祸失去右臂,身体的残缺并未熄灭他对教育的热爱。次年,他来到新建区石埠镇田垅小学担任代课教师,开启执教之路。“当老师,要写字!没有右手,我就练习用左手写教案、批改作业。”方根水说。为了胜任乡村教师岗位,他克服右手缺失的困难,反复苦练左手书写,如今,他的左手板书工整遒劲。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学习电脑操作,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
执教期间,方根水始终潜心钻研业务,先后考取学科专业合格证、教师资格证、校长上岗证,更通过进修拿到大专文凭。“虽然身体有缺陷,但靠努力收获了家长信任、学生爱戴,是我最自豪的事。”方根水说。
2004年,方根水调任乌城小学校长。当时学校统考成绩不佳、管理制度松散,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组织校务成员创新建立“三制联动”管理体系——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标准,绩效考核制强化过程管理,末位帮扶制促进共同提升;同时首创“校长示范岗”,以“每天第一个到校、巡查一次课堂、参与一次教研、走访一位教师、总结一日工作”的“五个一”行动,带动形成“校长做给教师看,教师跟着校长干”的良好氛围。
为让优秀教师安心留校,方根水构建“三维激励体系”:以教学成绩为职称评审核心指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自掏腰包设立“卓越教师奖”,用“教育是千秋业,个人得失为小节”说服不解的家人;优先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助力乡村教师实现职业价值。
如今,乌城小学近十年统考综合评比连续名列前茅,2016年获评新建区教体局“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方根水教过的学生中,既有成长为担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的方玉明,也有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系专业的直博生程阳。他本人先后荣获新建区优秀教师、“三风”榜样人物、“最美教师”等称号。
吴思宇:“轮椅女孩”以声为媒,让爱与希望传递四方
“爱的阳光照耀着我成长,将来我会以全身心的爱来回报那些爱我的人,回报社会!”这是东湖区贤士湖居民吴思宇12岁时写下的句子。如今,因早产致脑瘫的吴思宇,正用一生践行着这句承诺——用温暖的声音传递力量,成为众人眼中当之无愧的“自强模范”。
吴思宇的求学路,每一步都浸满汗水与坚持。“因为双手痉挛蜷缩,我写的字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别人是字,我是‘蝌蚪文’。”吴思宇向记者坦言,母亲周萍兰每天耐心掰开她的手指固定姿势,父亲则风雨无阻用摩托车接送她上下学,常一口气将她抱上五楼教室;无数个夜晚,母亲陪着她反复练习,帮她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9岁时,吴思宇的文章首次刊登在《南昌晚报》,5元稿费不仅是对她的肯定,更点燃了她对未来的希望;12岁,《我沐浴着爱的阳光》斩获全国少儿文学大赛铜奖,让“脑瘫女孩”的故事开始传递力量。2007年,在各级残联的协调帮助下,她终于走进高考考场,用痉挛的手一笔一画书写答案,成功圆梦大学校园,将“不可能”变成了“我做到了”。
大学毕业后,吴思宇曾因身体残疾求职碰壁,但她从未陷入消沉。在邻居的帮助下,她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体彩店。“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有件事做,能和大家多打交道。”吴思宇说,现在这个小店成了社区的“爱心驿站”——环卫工人累了能进来歇歇脚、喝口水;邻居着急出门,会把孩子临时托付在这里;大家不方便收快递,也习惯把包裹寄存在店里。
热爱诵读与写作的吴思宇,加入市残疾人读书会和写作协会后,萌生了“用声音传递力量”的想法。母亲周萍兰立刻行动,用家里老旧的衣橱、书柜,在客厅搭起一个不足1.6平方米的简易录音棚,还找来旧衣物、被褥隔音。就这样,吴思宇坐在轮椅上,对着麦克风,每天在微信上为残友、社区居民朗诵国学经典、诗歌美文、红色家书。
如今,在各级残联的帮助下,简易录音棚升级成了专业设备,她也成为江西新闻广播《蝉翼有约》栏目常驻嘉宾,为“声悦童心,我是你的眼”公益活动献声。这位轮椅上的“声音使者”,仍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把爱与希望播撒到更多地方。
黄强:深耕特教与公益,为盲人点亮前行路
“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作为视力残疾人,黄强不仅在黑暗中为自己闯出人生坦途,更用30年坚守,在特殊教育与盲人公益领域发光发热,为万千盲人点亮前行路,生动诠释“残疾不是人生缺憾的借口,而是磨砺意志的试金石”。
10岁那年,黄强因眼疾陷入漫长的治疗期,眼缠白纱的孤独让他体会了黑暗的重量。当白纱摘除,世界已然模糊,但命运为他留了一扇窗——11岁时,他走进南昌市盲童学校,将“努力汲取知识”作为生活主旋律。六年里,他凭借惊人毅力两次跳级,圆满完成小学至初中课程,用勤奋填补视力的缺憾。
上世纪90年代,深圳盲人按摩市场的高薪让不少同学心动。面对诱惑,黄强坚定选择继续求学:“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能让社会真正认同接纳我们。”1989年,他远赴天津,在盲人作家郑荣臣指导下,用两年学完高中三年课程,随后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中文专业。大学期间,他不仅深耕专业,还积极组织学生活动,6篇作品更入选艾青、冰心作序的《地平线的呼唤》,用文字传递对生活的热爱。
1994年,黄强回到母校南昌市盲童学校任教,主动承担三个学段主科教学。发现孩子们普遍存在养成教育缺失问题后,他又申请担任生活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哥”,还常鼓励道:“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这一坚守,便是30年。
2015年起,黄强接过江西省盲人按摩医疗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重担,精准掌握他们的就业需求与技能短板。2019年,他多方奔走,推动江西省盲协“帮扶心贴心,服务面对面”按摩专家送技术下基层项目落地,并任“领头雁”志愿服务队队长。截至目前,他率队走遍全省11个地市,组织近60场培训,2600余名盲人按摩师通过学习提升竞争力。
针对盲人出行难题,2017年,黄强通过中国盲文图书馆活动了解到香港雅博基金会“大灯泡计划”后,立即赴深圳对接,成功为150名江西青年盲人争取到通讯及导航设备,为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送去“光明”。
如今,黄强仍坚守在特教与公益一线。他用自己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盲人前行之路的火炬,让自强之花在赣鄱大地上愈发绚烂。
上一篇:创意留长沙,创业在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