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山高水长情难忘,斗转星移志更坚。
11月22日,2025“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长沙闭幕,参加论坛的各国青年代表依依惜别。来自45个国家的60位青年代表,在刚刚过去的4天时间里参加了7场主题活动,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辞别星城,怀着澎湃的激情奔赴远方。
自2017年起,这样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青春盛会、创新盛典,已在长沙连续举办9届。今年活动一方面延续了文明互鉴的传统底蕴,一方面开启了创新创业的全新篇章——各国青年代表为长沙非遗的保护传承留下了一批跨文化视角的“金点子”,也从长沙青年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中收获了“金种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湘水浇灌孕育的创新创业种子将在他们的祖国生根发芽,在他们的家乡开花结果。
聚焦非遗保护,开启文化交流
正如论坛名字所揭示的那样,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直是“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所关注的重点领域。
今年,焰火导演黄成、“泥人刘”第四代传人刘嘉豪、青年湘绣设计师彭璐琳作为大会嘉宾,与各国青年代表分享了浏阳烟花、长沙窑、湘绣保护传承的故事。
这不是一场长沙嘉宾单方面的经验分享,这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求道解惑之旅。
“我不想仅仅展示绚烂的烟花,今天我想与各位一同探寻。”黄成向各国青年代表抛出心中思索许久的疑虑,“在这转瞬即逝的绚烂背后,那绵延千年的文化之火如何才能燃烧得更加理性、更加持久、更加照亮未来?”
这样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在我的家乡浏阳,烟花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每一位在烟花绽放时,抬头仰望、发出惊叹、感到幸福的人,都是浏阳烟花的受益者。”虽然黄成以此为荣,但人们对于烟花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担忧一直都存在,这是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与思考的问题。
针对长沙嘉宾的疑惑,各国青年代表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头脑风暴”因大家的国际视野、多元背景而更添闪光之处。
青年们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齐,设想个人定制的数字烟花绽放在长沙五一广场与纽约时代广场;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汲取设计灵感,将多种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一件长沙窑作品;借鉴金缮工艺,提议用湘绣缝补旧衣,使之成为全新的艺术品……每一个创意都让长沙嘉宾惊叹不已,正如彭璐琳所说:“利用新技术推出更多生态友好的新型烟花产品,这是大家所期待的。”
更令嘉宾感动的,是“金点子”背后承载着各国青年代表对长沙古老非遗的认可与喜爱。情到深处,泪水在刘嘉豪眼眶中打转:“我看到,非遗在大家手中充满活力、未来可期。不仅是长沙窑,我希望所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都能得到保护传承,都能联动发展。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拓展城市形象,深化青年参与
2025“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背后的关键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长沙,正是网络成员。
正因此,长沙历年展示给各国青年代表的城市形象,首先就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正如今年闭幕式上,李彦导演团队带来的长沙窑主题表演,就是长沙媒体艺术的展示。
李彦导演团队是论坛的老朋友,但长沙作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显然不可能只有这一面旗帜。黄成就是长沙近年培养的一位媒体艺术新秀,在他身上还有一个隐藏标签——创业者。
黄成的创业故事曲折动人。如果没有从北京辞职回到故乡,如果与安于现状的上司发生理念冲突时没有下决心出来单干,如果没有发挥电子信息专长攻克研发难关,如果没有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上的巨大成功……正是克服了创业路上的每一道难关,才会有如今享誉业界的花火剧团,才会有走过数十个城市、吸引数百万观众的“焰遇”系列,才会有响彻浏阳、惊艳世界的天空剧院,才会有走上论坛与各国青年代表分享感悟的黄成。
黄成并不是孤例。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欢迎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长沙坚持把省级战略转化为市级行动,全力以赴为青年人才搭建舞台,涌现了一批“背起双肩包出发,创业就业到长沙”的生动实践。
在长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激励了各国青年代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扎亚迪·因坦·拉赫马宁蒂亚斯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故乡的传统饮品Jamu。她说:“Jamu历史悠久,承载着印尼人民世世代代的健康智慧,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女性尤其喜爱它。目前Jamu主要还是以街头调配、现场制作为主,我希望能开发成瓶装饮料,将它介绍到全世界。”
曲终人不散,扬帆再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寄语各国青年代表:“女士们,先生们,虽然本次论坛结束了,但各位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希望你们能够把锤炼出来的创业思维、创造能力带回去,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请从每个人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