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新人到硬科技创业者,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靖康,用10年时间把影石创新打造成硬件领域里另类且优秀的公司:近3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超65%,全景相机、运动相机市场份额名列前茅……今年6月,刘靖康带领影石创新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总市值突破700亿元,成为该板块首位“90后”董事长。
“信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刘靖康说,“企业必须练好内功,以技术和产品赢得市场。只有把产品做到极致,把团队打造成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得住、走得远。”
始于敢想
刘靖康有着对技术与产品痴迷的“极客”基因。1991年出生于广东的他,从小就对计算机充满兴趣。高中一年级时,他编写出显示街景的交互程序,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在南京大学就读时,他用上千张同学照片合成各院系“标准脸”,被网友称为“标准哥”;大学期间出于好奇,他通过技术手段发现老师邮箱的漏洞,促成学校系统升级。
这位曾经看上去“不囿常规、不循套路”的“不安分”少年,信奉“在大学时就做成公司,比毕业后再创业要酷得多”。
刘靖康始终是位不言放弃的持续创业者——他开发过视频内容动态植入广告技术,为视频创作者自动插入广告;做过校园直播APP,为名校课堂和音乐节等活动提供全套视频采集直播方案。在做了200多场直播后,他发现因手机和传统相机在摄像视角上的局限,让人很难有真正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靖康通过高科技眼镜观看了一组360度全景视频,被沉浸式无死角画面所震撼。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相机无法满足的360度全景拍摄需求,这或将带来新的创业机会。而后,他创立公司,走上全景相机的研发之路。
“当时制作全景视频,需要用细小的钢筋将8台运动相机缠成一个圆圈,以拍摄不同角度的视频素材,然后再将素材全部导入电脑,交由专业人士用软件拼接。为了让全景视频更精细,常常要耗费数小时,修掉不同视频衔接处的缝。”刘靖康的创业伙伴陈金尧介绍,全景相机要实现的,就是通过特殊算法将多个照片或视频拼接在一起,形成连续、完整的全景图像或全景视频。
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刘靖康和团队用时1年,推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景相机产品。这款相机可实现4K高清画面实时拼接,还配备了基于云端的分发系统,构建了一个从拍摄、传输到分享的完整闭环。
从爱好钻研、痴迷技术到洞察问题本质,再到重构解决方案,刘靖康实现了从青涩“技术奇才”向成熟“产品经理”的跨越。2015年,刘靖康与陈金尧等15人团队选择在深圳落户,正式成立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追求极致
刘靖康一直坚持,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需求,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
2016年,影石创新推出一款全景相机,解决了传统全景相机需要复杂后期拼接的痛点。在当年的美国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这款产品几乎“一战成名”,当月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但好景不长,3个月后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用户买来拍几次全景照片后,设备就被束之高阁。
“我们犯了硬件创业者的通病,没想清楚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刘靖康说。
转机来自用户社群的“两次发现”:先是有人将相机与自拍杆结合使用,以解决手持抖动问题;后来,社群中又有用户集中发布大量滑雪、骑行等运动场景的视频。“我们观察用户习惯,并翻来覆去地研讨求证,最终发现全景运动相机才是真正的需求。”陈金尧说。
这个发现让影石在硬件领域真正踏上“升级打怪”之路。彼时,全景运动相机领域已是强手如林的红海垂类。“作为后来者,不仅吃不到市场初期大盘增长的红利,还要与已有的头部品牌竞争。因此,只比别人领先一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技术方面突破性乃至颠覆性创新。”刘靖康说。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共创全景运动软硬件生态,刘靖康和影石创新做到了“紧咬不放”。一位滑雪爱好者抱怨“单手操控相机太危险”,团队迅速开发出“旋转自拍杆自动拍摄”功能;针对水下拍摄光线不足的用户反馈,团队专门推出补光配件。如今,影石创新在全球有数百万硬件用户,全球社交媒体粉丝超500万人,并运营数百个用户社群。
刘靖康不像传统企业家,更像个执拗的工程师。2017年,影石创新将代工任务交给东莞一家工厂。刘靖康连续3年,每年都有1个月至2个月时间泡在工厂里,钉在产线上解决实际问题。2020年春节,为赶制海外订单,他在产线旁蹲守好几天,与工人一起解决订单交付危机。
前端的创新和后端的供应链协作,为影石创新在追求“极致产品主义”的路上树起应对竞争的高门槛。刘靖康经常说:“硬件创业最忌侥幸心理,一次质量事故就可能毁掉品牌声誉。”公司团队将品质保障视为品牌生命线,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实施远超行业标准的极限测试体系,包括系统化跌落测试、钢球冲击测试及材料可靠性验证等严苛项目,确保产品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勇闯新路
“抓住机会的公司,大部分不是在‘白纸’状态下抓到的机会,而是当机会来临时,它是准备得最充分的选手。”刘靖康说。
近年,影石创新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更广阔场景:2022年推出的视频会议相机,跻身北美销量前三;基于用户创作痛点开发的“AI剪辑”功能,帮助用户实现一键自动成片,大幅简化影像创作流程;布局无人机市场,与第三方联合孵化全景无人机品牌……
“一方面我们有主线业务,另一方面也要拓展、迁移业务条线。影石创新的主线是影像,它的技术栈和能力要求足够多,这构成了门槛;它的需求与场景广泛,这构成了拓展空间。我们会逐渐覆盖更多焦段、场景,多层次、全方位构建我们业务、产品乃至影像生态的核心竞争力。”刘靖康说。
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敢想敢做和向内求创新。刘靖康介绍,2022年至2024年,影石创新累计研发投入达14.8亿元,占累计营收的13.16%,拥有900项境内外授权专利(含189项发明专利);截至2024年底,研发技术人员占公司人员近60%。创业以来,这支以“90后”为主体、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团队,不仅斩获CES创新奖等奖项,还凭借“全景影像技术的全球突破”入围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采访中,刘靖康、陈金尧等公司创始成员务实坚韧的风格、与员工共进退的团队精神让人印象深刻:在CES期间,为节省开支,他们挤在一间民宿;创业初期,他们扎根工厂产线,与工人一起拧螺丝做调试;还曾连续数月吃住在实验室攻克核心技术。“我们不仅要在下一个10年持续挑战行业新高地,还要高度关注员工成长,让团队始终保持着创业的初心、热忱与斗志。”陈金尧说。
回顾创业历程,刘靖康认为创业创新要把握时与势:“影石创新诞生于鼓励创业创新的年代,公司在关键时刻拿到融资;2016年以来全球社交媒体崛起,为我们初创公司做好全球生意打下基础;我国消费电子供应链的溢出效应和跨境电商基础设施的成熟则为公司出海铺平了道路。”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刘靖康仍然抱有“做世界级产品”的理想。“影石创新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生活’,在这个愿景下,我们立足脚下稳扎稳打,面对未知勇闯新路;我们还将持续定义、创造新品类,让世界看到更多可能。”(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