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南安装备制造业乘势而上。目前,南安市机械装备企业约600家,其中规上企业380家,涵盖了汽配、消防、工程机械等20多个领域。从深耕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到拥抱智能制造的“行业尖兵”,从单点突破到产业链协同共进,当下的南安装备制造业,在自主研发与创新驱动中不断突破。
锻造“行业尖兵”
位于南安霞美镇的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是泉州装备制造业企业最为集中的园区。
园区内的闽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汽配业底盘硬件领域龙头企业之一。
来到闽达公司的新厂区,车间内功能区域布局井然有序,自动喷涂、自动焊接等设施高效运转,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将加工件依次装填……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志敏介绍,智能化改造促使年产量同比提升了20%,“今年以来,公司业绩增长约20%,目前,企业订单饱满,生产计划已排至明年1月”。闽达机械的产品不仅为徐工、临工、柳工等国内主机厂配套,更远销欧盟、日本、东南亚等地,成功嵌入Liebherr、ITM等国际知名工程机械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如果说闽达机械代表了传统零部件企业的智能化蜕变,那么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泉州)中心则展现了一种颠覆性的生产模式。
在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内,全球少有的万吨级铸造3D打印全流程智能工厂已顺利运行。生产现场,技术人员输入参数后,铺砂器便开始在指令下操作,打印头逐层喷射,数千层堆积后,一个完整的砂芯宣告完成。“打印一个批次砂芯仅需9个多小时。传统手工造型离不开模具,而3D打印直接省去了这一步骤。”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泉州)中心项目经理袁旭鹏向记者介绍,“传统铸件生产周期需30到40天,基于3D打印的铸造最快20天内即可交付。”
这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周期,更解决了复杂构件制作的难题,打造了“无吊车、无模型、无重体力劳动、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的“五无”生产新模式。
“十四五”以来,南安装备制造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
“小巨人”大能量
“十四五”期间,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南安装备制造业于细分领域孕育出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小巨人”。
伊瓦特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注塑领域,是实现手机壳、马桶盖等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关键装备。
“我们的产品已经完成了从一体式机械手到模块化智能装备的四代进化。”伊瓦特首席执行官徐荣俊介绍着技术迭代的成果,“第四代产品成本较第三代降低30%。”伊瓦特拥有32项发明专利,年产值超1.2亿元,产品远销28国。
同样在机器人赛道发力的,还有福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戴惠勇介绍说,他们研发的机器人智能表面处理单元、自动磨抛单元等,作为客户生产线的核心组成部分,有效破解了用工、成本与环保难题,近两年销售额增长约20%。其“磨抛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已荣获8项国家发明专利。
南安企业敢于坚定投身机器人等新赛道,离不开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随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大学南安研究院、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相继落地,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正在加速。目前,南安创新型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在泉州名列前茅,其中机械装备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科创“雁阵”正日益壮大。
园区协同有力
“十四五”以来,南安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泉州(南安)高端装备智造园,以“机制创新、定位高端、龙头引领”的理念,为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了一个协同发展的优质平台。这一举措产生了显著的“磁场效应”。泉州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的落户,便吸引了上下游企业的聚集。
“我们的下游加工厂已经搬过来了,上游客户也从不远处租用的厂房迁至园区。”泉州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郑远铭表示,“我们需要上下游伙伴协助进行铸件后期加工。目前我们正在策划如何进一步提升后续加工车间的产能。”
在园区已建成的3号厂房内,南安市成辉三荣机械有限公司正在试生产。公司负责人周小瑜对入园后的变化感受深刻:“使用园区统一供应的天然气清洁能源后,我们对设备进行了改造。现在两条履带板智能化生产线占地仅七八百平方米,却能实现过去约4000平方米的产量,同时人工投入减少了一半以上。”园区统一的能源配套使企业能耗成本下降了20%。
“南安的装备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通过园区化模式,我们有效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套显著增强,极大地提升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南安市工信局局长黄子牙说。
以该园区为依托,总投资2.6亿元的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泉州)中心正在建设中,“十五五”期间,将集成高端零部件快速制造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运营中心等功能,为区域产业提供更强大的服务支撑。
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南安市将打造一批装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和龙头企业,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以更多“智造”驱动产业发展新跃迁。
上一篇:海宁袁花新启一座“文武江湖”
下一篇:小猫“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