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集体林权制度从福建发端,走向全国。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新问题陆续浮现:金融活水如何流向绿水青山?林农如何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养在深闺”的森林食品如何走进千家万户?林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接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
作为林改先锋,我省建设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各类经营主体精准对接、生产要素畅通流动、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全会关于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的部署继续探索创新。
平台思维:
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在永春县,广阔的林下空间也能像工业厂房一样“拎包入驻”了。
作为全省最大的乡镇林场,永春县湖洋镇六八林场坐拥5万多亩林地资源。近年来,林场有意打破“木头经济”单一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林下经济。“不砍树也致富”的愿景很美好,但招商难题随之而来。“林下经济要想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不可少。”林场党支部书记刘文渊说,整地、修路、水肥设施配套等,每亩光前期投入就要几万元,不少意向投资者因此心存顾虑。
针对此情况,永春县提出了“先筑巢,再引凤”的策略。首先,国企永春县永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分散的林下空间。然后,借鉴工业领域的经验,开展通路、通水、通电、场地平整建设,打造“林下标准地”。最后,吸引投资者入驻,租金收入由国企与林场按约定分配。
去年,六八林场拿出130亩林下空间与永绿公司合作。经过改造提升,这片林下空间很快吸引来了投资者,成为中药材岚梅种植基地。眼下,永春正计划借助这一全新的平台,激活全县80万亩林下经济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蜂”等十大模式。
国企统一打好基础,筑巢引凤发展林下经济。这背后,是我省以平台思维推进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的探索。
20多年前,集体林权制度从福建发端,走向全国。这场以“分山到户”为突破口的改革,首先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赋予了林农更多生产资料,激活了林业发展活力。然而,随着林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至。突出表现在:银企信息不畅、权益流转不顺、农企合作不够、科技赋能不足、产品营销不利、投资意愿不强。
以农企合作为例,三明市沙县区高桥镇上里村林农卢盛垅感触颇深。
“靠自己,或许可以种好一棵树,但未必能够经营好一片林。”卢盛垅说,他种树的方法原始粗放,植苗后,前三年除草,之后就看天吃饭。这样的杉木林,到主伐时每亩出材量只有六七立方米。而当地省属国有林场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通过科学管护、集约化管理,每亩出材量是卢盛垅杉木林的2倍以上。
在卢盛垅看来,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单家独户经营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他希望与国有林场、现代企业合作,高位嫁接优势资源。
林农如何与林场、企业形成有效联结?关键在于发挥平台的撮合功能。基于这样的考量,我省提出打造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
“针对林业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我们决定建设搭载投资促进、产品推介、金融支持、权益流转、主体链接、产学融合等功能的服务平台。”省林业局局长王智桢说,把服务平台搭好、搭实、搭出彩,是为了发挥政府“搭台”功能,助力主体“唱戏”,促进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精准对接、生产要素畅通流动、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平台磁场:
聚合产业要素资源
“以前跑断腿都不一定能敲开银行门,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贷’比三家。”通过龙岩市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林农李发生仅用一天时间,便申请到了2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林下食用菌生产规模。
林业经营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源源不断的资金是刚需。林农、林企如何精准对接金融资源?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率先上线的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扮演的正是资源整合与供需撮合的角色。平台聚合了公共信用、林权信息、林业经营状况等关键信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信用体系。林农一键提交融资需求后,平台便能快速匹配多家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产品,供比价议价,一举破解“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风险如何控”等林业金融难题。
林业发展,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过去,这些要素资源分散、固化,难以攥指成拳。建设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高度吸引力和聚合力的磁场,让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效整合、科学配置。
金融活水如何汩汩流淌?
三明市搭建“福林e农”平台,系统集成林业资源线上调查、林权抵押物自评估、贷后动态监测等功能,推动林业与金融数据融合,实现贷款全流程线上服务、信息共享。宁德市建立“森林四库”联动专营银行,融合“林e贷”“碳汇贷”“福卉贷”等一揽子绿色金融产品。
林业资源如何畅通流转?
南平市全面调查摸底,对符合条件且有流转意愿的林下空间进行统一流转,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林下空间资源数据库。漳州市推动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在当地设立前置服务中心,实现市域内林权信息互联互通和线上交易。
社会资本如何进山入林?
三明市抢抓“以竹代塑”风口,对接央企中铁十八局集团,引进落地总投资20亿元的中铁建竹基零碳科技产业园项目,发力竹缠绕复合管道等蓝海市场。龙岩市、泉州市、漳州市积极召开林业专场招商推进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木竹精深加工等领域。
创新链与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
宁化县推出“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林业科技精准服务,林农通过“宁化e家”小程序下单,便能优享专家服务团队提供的定制化技术支持。永春县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建全省首个县级林业产业研究院,共担科研项目、共克关键技术、共享森林资源、共育专业人才。
……
成长中的福建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就像电脑主板一样,让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高效找到对应的“接口”。
平台纽带:
链动万千分散林农
一家林场,何以串联起企业、种植大户、村集体、村民、“股农”这五方力量?
原来,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与省林科院合作,引进油茶高产品种,在渡头村启动建设300亩“藿溪油礼·共富林场”。考虑到油茶树生长周期长,五六年才到盛果期,林场探索林下套种小南瓜、百香果、五指毛桃等短周期作物,实现“以短养长”。在此过程中,多方受益:镇属国企与种植大户主导生产;村集体提供林地获得租金收益;林场为周边村民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林场根据投资总额制发“福林票”,村集体与村民认购后变身“股农”,既可享受收益分红,又能提前交易变现。
“村集体每年能获得4000多元林地租金收入,加上购持的‘福林票’,年收益近万元。”渡头村党支部书记俞周其说,持票的“股农”每年可获3%~5%收益分红,30年周期每股累计可获分红1.4万元。
“当前,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存在着林地碎片化、林业产业规模小、品牌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好、林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说,发挥平台纽带作用,让林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达成发展共识,实现利益联结,构筑产业合力,这是我省建设林业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平台的初衷之一。
南平“森林银行”在“零存整取”之间,让小农户与规模化经营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拥有林地近8万亩。和许多山区村一样,上坪村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林地分散、单家独户经营效率低等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村里将2.1万亩人工商品林存入“森林生态银行”。
“村里出地,占股40%;南平市绿发国有林场以技术资金管理等入股,占比60%。”上坪村党支部书记何海明说,“化零为整”后,国有林场通过精准营林、高标投入和精细管护,实现林木产量较个人分散经营提升50%。村集体与村民则通过“保底收益+年度分红+采伐分红+衍生收益”分配体系,共享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果。预计一个轮伐期内,亩均总收益可达8550元,其中村集体和村民可分红3420元,是传统流转方式的4.3倍。
生产得好,更要卖得好。为了帮助森林产品闯市场,我省积极搭建电商、展会等林业企业与市场衔接的平台,加强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发布、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福建林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如今,我省道地药材有统一品牌“福九味”,“森林粮库”“森林钱库”出产的特色产品也有共同的名字“福林九品”。目前,全省筛选出餐桌副食品、药食同源品、休闲即食品、工艺美术品、文创把玩品、美容护肤品、家居生活品、环境美化品、以竹替代品等“福林九品”400多个。它们依托标准化生产流程、集中品牌宣介,逐渐在森林产品市场形成“福建声量”。
上一篇:黑暗中寻找光明——《童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