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保护发展 共护一江碧水
创始人
2025-11-23 06:00:40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区位优势突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日益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改善,长江干流全线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逾6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46%。

同时也要看到,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沿江城市老城区排水管网漏接、混接、错接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河汊、库湾存在生态环境隐患,亟需进一步完善治理模式。二是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特点。2024年,位于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13.94万元,其中上海人均GDP21.71万元;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湖南省人均GDP分别为10.28万元、8.12万元,位于长江上游的成都市、重庆市人均GDP分别为10.96万元、10.09万元,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不够。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亟需强化协同联动,加快培育新增长点。

面向“十五五”,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在绿色转型中加快孕育生成新质生产力,不断以生态“含绿量”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确保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一是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持续推进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聚焦沿江城市老城区排水管网漏接、混接、错接等短板问题加强系统治理,从源头上解决地下排水管网的“疑难杂症”,不断巩固和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厚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二是充分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长江经济带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富集,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充分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将科技创新深深根植于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对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长江流域丰富的科技创新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下好流域治理“一盘棋”。长江经济带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推动上中下游之间产业合作互动,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形成溯江而上梯次发展态势,着力增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发挥长江串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极”的作用,构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激发区域联动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合作的规划统筹、产业协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在协同联动中“握指成拳”,携手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共同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联合改善民生福祉,让长江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惠山区堰桥老旧工业园区重塑空间... 来源:无锡日报原标题:政产协同双向奔赴,在转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堰桥老旧工业园区重塑空间谋蝶变  ...
京津冀加速迈向世界级城市群 (来源:千龙网)2022年10万亿元,2023年10.4万亿元,2024年11.5万亿元……最近几年...
“机”智对决   11月22日,第七届广安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广安岳池县举行,近800名中小学生同台竞技机甲战神、...
呈贡区高效助力台企在呈“安家落...   本报讯 记者杨阳报道 日前,15名台湾青年企业代表到呈贡区交流参访,开启一场以“深化两岸融合、服...
锡山区东港创智谷助力经济强镇能... 来源:无锡日报原标题:为企业提供活力迸发的“创新雨林”、要素集聚的“产业森林”  东港创智谷助力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