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陈培培
用真心换理解,做百姓的“贴心人”
11月12日,陈培培在图书室翻阅民法典。本报记者 史晟全摄□本报记者 陈华
11月12日,记者见到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陈培培时,她正伏案查阅卷宗、整理材料,为第二天的庭审做准备。
出生于1987年的陈培培,2011年进入法院系统,扎根审判一线至今。
“做法官,就要做专业上的行家里手。”陈培培对记者说。十几年来,厚厚的几十本学习笔记见证着她的坚持。无论工作多繁忙,她总是第一时间研读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标注重点、梳理难点。
日常工作中,她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对类型化案件进行梳理归纳,形成可借鉴的审判思路。她撰写的名誉权纠纷案例荣获省高级人民法院三等奖,并被推荐至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等典型案例和课件,为同类案件审理提供了实操指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民间借贷纠纷往往最“烧脑”——多笔借款、多次还款、不同利率、超付利息抵扣本金……证据材料堆积如山,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每当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同事们都会笑着对陈培培说:“‘活算盘’又开工了。”“哪有什么‘活算盘’,只是比别人多算几遍而已。”她说起来轻描淡写,背后却是深夜加班的付出。
面对复杂的“数字迷宫”,陈培培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每次处理民间借贷案件,为了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她通常会制作一张表格,分别标记出借款日期、还款金额、利息计算节点、利息计算公式等。为了一个数据准确无误,她经常验算几十次。
“尤其是超付利息抵扣本金,计算方法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小数点后几位都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陈培培说。
她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判决中,也融入庭审和调解全过程。她会耐心引导当事人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调解方案。一位公司负责人说:“陈法官把我们几年的糊涂账算得清清楚楚,计算过程都摆给我们看,比我们公司会计算得还认真细致,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公认的调解能手,陈培培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在调解室里,她耐心地安抚剑拔弩张的当事人,起初情绪激动、争执不下的双方,大多能在她的引导下平复情绪,最终握手言和。
对于这种“魔力”,陈培培这样解释:“其实很简单,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真正听懂各方需要,用真心换理解,找出能落实的解决方案。”
面对当事人,她始终饱含热情,秉持司法为民初心,践行“如我在诉”的责任感。
在一起侵权纠纷中,原告要求被告搬离房屋,双方在诉前多次发生冲突。依法判决后,陈培培仍放心不下履行问题,特别是被告是一位独居老人。她多次上门,谈情理、促和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在老人搬家那天,放心不下的陈培培一早带着书记员前去帮忙,从整理物品到搬离旧居,全程协助。直到最后一袋物品搬离,双方完成交接,她才离开。
那一刻,她不仅履行了法官的职责,更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何为百姓的“贴心人”。
她不仅精于审判,更善于以案释法。她在庭审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判决时把法理、情理讲得明明白白,让当事人“赢得清楚、输得信服”,有效提升了服判息诉率。
同时,她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审判。庭审结束后,她总会留出时间,与基层法官交流庭审技巧、纠纷化解方法和法律适用问题,有效提升了基层民事案件的调解能力和审判质效。
在陈培培心中,每一起案件都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份判决都承载着司法公正的使命。正是这份敬畏与坚守,让她始终坚持“如我在诉”,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努力成为群众心中认可的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