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创始人
2025-11-23 04:46:20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日前,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开幕。本次大会以“新视野·新生态·新机遇”为主题,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动力电池产业建圈强链、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机遇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助力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参观者了解电动船舶等相关领域发展情况。新华社发(庄歌尔 摄)

□ 何广丙

□ 本报记者 王 进

冬日的巴蜀大地依然涌动着创新奋进的热潮。前不久举行的“‘十四五’工业成就看四川——2025全国经济媒体社长总编四川行”活动中,近30家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成都、德阳、宜宾等地生产一线,探访四川省优势产业中的“明星企业”与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从每分钟下线一辆整车的智能工厂,到打破国际垄断的“大国重器”;从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到绿色低碳的产业集群……采访团沉浸式感受了四川工业从“规模体量”到“质量效益”的深刻变革,并从中探寻新质生产力如何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的核心密码。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四川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使命,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智能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之路。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在全国排位升至第五位,2024年达到6.4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总量从1.34万亿元跃升至1.79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3%、位居全国前十经济大省第一位,实现了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关键跨越。

创新驱动 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四川“工业强省”的核心要义,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据四川省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双向赋能,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

在传统产业转型领域,智能化改造成为破局关键。作为川渝地区首家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CMMM)四级认证的企业,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被视为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标杆范本。在其智能车间里,记者看到,600余台制造机器人与AGV物流机器人协同作业,冲压、焊装车间自动化率超95%,点焊工序实现全流程无人化。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双班生产模式下,日产量稳定在1100台以上,创下“每分钟一辆车”的行业高水平生产效率。而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3个产业加速向万亿大关迈进。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全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传统优势产业正以“智变”促“质变”,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新兴产业的崛起,彰显着四川工业的创新底气与前瞻布局。例如,成都天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从销售收入仅200万元的配套企业,如今已成长为风电偏航变桨轴承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行业龙头,2024年营收突破40亿元,其发展轨迹正是四川新能源产业蓬勃生长的生动缩影。又如,在宜宾,这座连续4年承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城市,“基础原材料-电池电芯-新能源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动力电池绿色闭环全产业链生态已然成型,正全力冲刺万亿级锂电产业集群,为“十五五”期间工业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奠定坚实基础……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四川省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2.6%,较“十三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同时,四川省精准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其中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无人机等重点领域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可以说,新兴产业正成为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最后,硬核科技攻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50),作为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争气机”,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在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领域“从0到1”的突破;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约13层楼高的8万吨模锻压机巍然矗立,其规模与能力均居世界之最,为航空航天领域锻造出关键“钢筋铁骨”,让我国跻身全球顶级模锻装备制造国行列;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成效显著,成立仅1年多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斩获30余项国际顶尖研发成果,推出国内唯一、全球唯三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填补了成都人形机器人整机制造的空白,成为全省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四川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以来,四川省以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迈出坚实步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四川;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万家,是2020年的2.4倍,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件,是2020年的2.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时期,四川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歼—20、翼龙无人机等“四川造”大国重器闪耀世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取得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锦屏地下实验室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可靠性标准;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累计完成超1.3亿个计算作业;四川造盾构机“川山甲1号”下线并出口至欧洲……

绿色转型 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践行“两山”理念,以改革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是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十四五”以来,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绿色成为四川工业最鲜明的底色,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绘就出“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壮美画卷。

其中,四川宜宾市的探索实践颇具有代表性。“我们实现了从‘化工围江’到‘绿色绕城’,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历史性转变。”宜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贾利华的介绍,道出了四川绿色转型的艰辛与成效。

站在“长江首城”的三江汇合处,清风徐来,满目翠绿,江水依依。如今的宜宾,已从昔日的工业城市变成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长江干流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2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达到100%,长江鲟归来、红嘴鸥常驻的生态美景频现……这种变化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据了解,四川已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能源方面,全球水电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今年水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球最大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雅砻江两河口抽水蓄能项目开建,新能源装机5年来增长近4倍、达2519万千瓦;建成投运全国西南地区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天然气年产量跃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一;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年均增速22%、累计突破万亿千瓦时。

在减碳方面,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第一;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5.4%,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8.2%。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企业成为绿色转型的主力军。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百千瓦到兆瓦级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授专利76项,其氢燃料电池系统可满足有轨电车乃至氢能源高铁的动力需求,为新能源交通发展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康弘药业10年投入10亿元研发的“一滴水”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产“神药”,其绿色生产工艺成为医药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以上的创新探索,既是四川工业蝶变的“动力源”,更是绿色发展的“密码本”。四川的实践证明,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通过绿色转型,不仅守护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更培育了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实现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双向发力” 提升经济大省“硬支撑”

11月7日,国家“两重”项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575亿元的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雅安市天全县召开,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据了解,引大济岷工程输水线路覆盖8市43县(市、区),受益人口3413万人,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工业强省”筑牢发展底座,离不开重点项目的强力托举,更离不开优质营商环境的厚植滋养。四川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以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重点项目是稳增长、促转型的“压舱石”。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表示,“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拼经济、搞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每年选择700~800余个事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滚动实施,全省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0.5%,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万亿元。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四川省创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常态化开展项目谋划储备,按照“谋划储备、加快前期、建设实施、竣工投用”实行全链条服务管理;健全调度机制,建立健全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调度机制,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实行省政府领导牵头挂帅、“面对面”专题协调,建立问题台账跟踪督办;优化政策供给,出台31项“硬举措”,推动资金、用地、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运用信息技术赋能项目管理,建成上线“天府项目通”平台,实现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调度和闭环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效率与管理水平。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活力充分迸发的“催化剂”。四川省创新体制机制,在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局、营商环境优化处,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经营成本上做“减法”,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上做“加法”,有效破除川渝合作区域行政壁垒,建成运营省市县三级“企业之家”服务体系,整合政务服务、科创支持、融资对接等七大功能,分层分级化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成渝两地间企业办事更便捷、发展更安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新登记经营主体77.6万户,全省民营经营主体总数达到913.2万户,11家民营企业上榜“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截至目前,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99万家,A股上市工业企业134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势头愈加强劲。四川省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持续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引擎,科学谋划储备“十五五”期间重大项目,以更多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实施大规模新型技术改造,推动“AI+工业”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更多优质经营主体,争创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四川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年同学聚会邀请函 新年同学聚...   亲爱的同学们: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经分别了太久太久,屈指一算寒来暑往已...
大酒店人事管理条例 大酒店人事... 大酒店 人事管理条例 泰达大酒店 人事管理条例...
药业公司生产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责... 药业公司生产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湖南xxxx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根据~公司...
品质消费银发经济受关注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21日,第30届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