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组织在石榴籽书屋开展螺钿非遗制作体验。
西宁市安宁路社区党委与沈家寨村党总支携手举办“情暖邻里庆中秋 携手同传民族情”活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本报记者 魏雅琪 摄
本报记者 张晓英
“石榴籽家园”建设,不仅是各族群众的美好愿景,更是将民族团结的力量转化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这片高原之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根基,为“石榴籽家园”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从思想引领到实践深耕,从文化交融到民生共享,青海始终将民族团结融入发展全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力推进“石榴籽家园”建设,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融、共建共享中凝聚起“谁也离不开谁”的强大合力,让“石榴籽”紧紧相拥的图景,成为新时代高原大地最靓丽的风景。
文化润心铸魂,
厚植“家园”精神根基
“石榴籽家园”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而思想引领则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脉络。青海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理论宣讲与实践服务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近日,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慈幼社区举办“文化润心,政策入心,共建幸福家园”主题活动。活动在文艺汇演中拉开帷幕,悠扬的旋律与热情的舞姿吸引辖区各族居民驻足观看,在文化浸润中拉近情感距离。互动环节,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有奖问答”点燃了居民们的参与热情,大家踊跃举手、积极抢答,让政策理论在轻松氛围中入脑入心。
“您看,这个医保缴纳流程是这样的”“冬季取暖,咱们特别要注意燃气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化身“政策宣讲员”与“安全科普员”,围绕医保缴纳等居民关切热点,现场答疑解惑、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将政策服务与安全保障精准送到居民“手心里”。
文化润心是基础,思想铸魂是核心。在“石榴籽家园”建设中,我省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实践+理论”双轮驱动凝聚团结共识。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用方言土话等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党的惠民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政策红利直达田间地头、牧户帐篷;利用现有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广场等,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植各族群众心中。
社区广场的文化互动、田间地头的理论宣讲、思想共识的凝聚升华,我省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石榴籽家园”建设走深走实,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增进情感、凝聚力量。
民生共享提质,
筑牢“家园”幸福根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青海以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办好民生实事、提升服务质效,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温暖、凝聚合力。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富脑子、聚人心”并重,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导向,以小财政办大民生,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针对辖区老年人及特殊困难群体“吃饭难”问题,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街道办事处通过前期全面调研、多方统筹协调,精心打造辖区首个政企合作项目——爱老幸福食堂,精准破解老年群体用餐痛点。
食堂选址充分考虑居民出行需求,服务网络覆盖4个“幸福里”片区及7个大型居民小区,惠及近2000名老年人,真正实现“家门口吃热饭”的民生愿景。同时,食堂主动拓展服务范围,覆盖周边2所小学,达成“一屋暖两代”的服务成效。餐饮定价坚守惠民底线,菜品价格亲民,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此外,食堂还配套老年娱乐设施、举办主题餐饮活动、开设营养科普课堂,并设置学生休息区与读书角,从饮食保障延伸到精神文化服务,全方位提升各族群众的服务体验。
不止于“一餐热饭”,青海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提升,在乡村,通过培育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增收;在城镇,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便民服务平台,解决各族群众实际需求。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可感可及,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基层治理赋能,
护航“家园”建设提质
基层是“石榴籽家园”建设的最前沿,也是民族团结的第一线。青海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合,聚焦各族群众在居住、出行、安全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以精细化治理破解基层难题、化解矛盾纠纷,为“石榴籽家园”建设筑牢坚实治理根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从沱沱河地区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的生态移民新村。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村党支部探索实行积分制管理,将治理事务细化分解为具体积分项目,以小积分激活基层治理大效能。“‘积分超市’不仅提供物资兑换服务,还配备各类书籍,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屋’尽其用。”长江源村“两委”负责同志表示,积分制管理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抓手,有效带动村民强化自我管理、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深化邻里互助。
全省各地深入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着力将“石榴籽家园”打造成为党群连心园、民族团结园、文化认同园、平安幸福园。
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各地立足各族群众生活习惯与需求特点,组建由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精准摸排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提质、便民利民服务等志愿服务,以精准化、精细化举措把党的温暖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
在城市社区,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推行“网格+民族团结”工作机制,以清单式管理掌握各族群众需求,带领社区“两委”与各族群众紧密合作,积极开展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帮扶救助等志愿服务;通过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全科网格”等有效机制,解决居民智能电表安装、停车棚建设、房顶防水修缮等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在农村牧区,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一支“阿姑调解队”,她们背着盘绣调解包,走村入户开展“院落调解”,用土话乡情化解邻里纠纷等矛盾;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结合“四下基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聚焦各族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一线工作法”,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整合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坚持民族团结工作与日常走访工作等相结合,明确重点任务,细化建立台账,着力打通基层治理“最末端”。
同心掬得满庭芳,团结奋进启新程。如今的青海,“石榴籽家园”建设正以蓬勃之势向前推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芒,照亮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