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肖思思 何欣荣 谢剑飞
郡县治,天下安。
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县一级的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
21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年“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论坛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以中英文面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报告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各地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建构了相对系统的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理论。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正如报告所总结的,县域兴,则市域活、省域富、国家强。读懂中国发展奇迹,就要读懂中国的县域经济学。
承上启下,关乎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县域的高度重视,既来自对悠久历史的深刻洞察,更来自地方工作期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春秋时期的中国就已有了县制,秦代推行郡县制后,县作为一个稳定的基本行政单位,从未被历史潮流淹没,一直沿用至今。历史沉淀形成的县域治理传统,为现代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与文化密码。
如今,中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约90%,以全国约5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经济总规模的近40%,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连接城乡的核心枢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智库报告指出,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经济,承载着中国超一半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承担着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等重要宏观经济职能,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智库报告用一组数字简明生动地刻画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密码:
当前中国的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0%;
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超过50%;
未来预计有超过60%的个人消费增量来自包括县域在内的下沉市场;
全国新增5A级景区有70%位于县域;
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全国占比接近80%;
县域面积接近全国国土面积的90%……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民经济在县域空间的“全息投影”。
“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14亿多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治理能效,关乎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智库报告认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植根于中华悠久历史,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和实现中国县域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领。
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初冬时节,在我国最北县城漠河,滑雪爱好者在位于室外的北极滑雪场滑行穿梭,在寒冷中享受速度与激情。11月1日,北极滑雪场举行了2025冬季首滑式,拉开了当地今冬冰雪旅游的大幕。
偏远和极寒曾是漠河发展的桎梏,如今这里“因北而兴”“因寒而兴”,依托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等资源优势,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漠河因地制宜所走出的转型发展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各地区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对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作出具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放眼国内,湖南双峰县聚焦丘陵山区农机需求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山东曹县汉服品牌通过电商合作打开国际市场,福建安溪县探索出“茶叶+文旅”新业态……各地涌现的“一县一业”“一乡一特”生动实践,正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鲜活案例,展现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报告指出,各地充分学习应用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逆势突围、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并用传统产业升级模式、新兴产业赛道模式、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文旅融合模式、东西协作模式等十种模式系统总结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生动实践。
中国大地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本,表明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展现出鲜明特色。
报告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共享机制,“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的制度创新,“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空间重构,“把人文和经济融合起来”的双向赋能,“把发展和安全统筹起来”的底线思维。这些理论创新构建起涵盖城乡融合、产城互动、文经互促的多维发展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现代化方案。
突破传统,为全球南方探索发展新路贡献中国方案
报告指出,新时代县域经济学基于中国县域治理的历史纵深,突破传统发展经济学框架,生发出时代启示性与未来前瞻性,引领中国县域现代化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在县域这一最具烟火气的治理单元中,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彰显中国县域治理的特色,更向世界展示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范式。新时代县域经济学总结了如下深刻启示:
——以人为本。报告指出,中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人常住在城镇,近5亿人在乡村。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这是新时代县域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和深层逻辑。人是发展的原动力,“以人为本”也是发展的价值坐标。福建晋江等县域发展的经验中,秉持“产是第一支撑,城是第一平台,人是第一要素”理念,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大力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多元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全面推进中国治理改革创新,“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报告指出,这“六个进一步”的治理改革要求,激发了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等主体的创新思维,搭建起“有力政党掌舵领航、有为政府破浪护航、有效市场扬帆竞发、有机社会聚力共治”的多元协同体系。
——因地制宜。报告指出,中国地大物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新时代县域经济学强调,因地制宜统筹县域治理,兼容不同的地方禀赋和发展路径。没有一模一样且一成不变的发展方案,每个县域都应从自身资源禀赋和需求出发制定发展政策。
——“发展中”的创新。新时代县域经济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其理论本身也在持续地发展和创新中。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证明,县域并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末梢单元”,通过激活内生动力、重构要素配置、深挖本土禀赋,县域能够突破地理层级与经济层级的双重制约,从“被动受体”跃升为“主动引擎”,作为非中心城市亦可通过内生动力形成独立增长极。
专家学者认为,新时代县域经济学,立足脚下沃土,激发内在活力,正在探索一条超越城乡割裂、通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这是一把源自中国实践的智慧钥匙,不仅为解决城乡融合难题寻找答案,更为全球南方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贡献了一份兼顾效率与公平、融汇传统与创新的中国方案。
穿越历史烟云,县一直是中国最稳定、充满生命力的政区层级。纵览中国辽阔的经济版图,县始终是承上启下、夯土筑基的关键单元。新时代中国各个地方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书写着中国之治壮丽画卷的浓墨重彩,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活力之源。中国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正串联起城市与乡村的璀璨星河,照亮人类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新征程。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上一篇:全运会吉祥物为什么成“顶流”?
下一篇:启动“一镇三乡 千人行”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