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西楼,一个月前开幕的“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吸引不少观众。11月22日,上历博东楼一楼,“当归黄浦春——海上中医与健康生活”特展拉开帷幕。展览以“医、药、养”为脉络,通过三大展区、近300件文物与文献,展现中医药背后隐藏的千年智慧,勾勒中医的“上海印迹”。中医药展溯源养生之道、咖啡展呈现风尚饮品,二者一中一西、相映成趣,共同将日常生活的点滴融入展览叙事,诠释“接地气”的生活美学。
海报。上历博供图。本草汇流:一味药材里的江南故事
展厅入口处,一只明代青花葫芦瓶尤为引人注目,造型源于医者行医时保持药物干燥所用的葫芦。瓶腰有“福”“寿”“康”“宁”四字,开光部分则装饰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葫芦造型不仅表明了“悬壶济世”的宏愿,也以“福禄”的谐音表达美好寓意。值得一提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仅在此展出一周,这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近30年修撰而成的医学巨著,书采八百余家,考证诸家本草,以一人之力,修撰了这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迄今,《本草纲目》已有160个版本,金陵本,正是它的祖本(最初的刻本),也是最接近李时珍原著面貌的版本。
青花葫芦瓶。上历博供图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上历博供图。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步入“药·八方本草”展区,一幅《江苏水利全集图》徐徐展开,纵横交错的水网,勾勒出江南特有的风貌肌理。“上海虽非药材主产地,却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优势,自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成为全国药材集散地。”策展人王成兰解释,南北药材在上海汇聚、交易,再流通四方,形成“聚四方材,济万人疾”的图景。
“药·八方本草”展区。阮佳雯 摄这一发展过程中,参茸、银耳业务从药店业务中分离。而传统中药房则受到西药房影响,拓展营业范围,形成了大药房林立的社会景观。童涵春、雷允上、蔡同德、胡庆余,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四大国药店。其中,蔡同德堂的虎骨木瓜酒在1930年代年销10万瓶,声名远播;雷允上的六神丸因其清凉解毒之效,成为国人下南洋、赴西方随身必备的“救命药”;一张徐重道国药号的“煎药证”,则揭示了它在20世纪初就已推出“代客煎药、送药上门”服务,类似现代“外卖”服务。
“药·八方本草”展区。阮佳雯 摄展览巧妙揭示“药食同源”的生活哲学。《本草纲目》中记载,江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靛蓝布,可以泡水入药,替代一种叫“青黛”的药材,以应小儿寒热丹毒之急。徐光启《农政全书》中重点记载的马兰头、马齿苋等野菜,昔日为救荒本草,今日已成沪上餐桌的时令风味。药与食的边界,在日常生活中模糊、交融,这正是中医智慧深入生活的体现。正如王成兰所说,“中药与餐桌的距离,看起来长,实际很短。”
医者仁心:中医的传承、抗争与融合
一位妇科中医,同时也是专业小提琴手?“医·众妙仙方”展区聚焦有血有肉的医者群体,医联“青山采药锄岁月,河水熬汤炼春秋”诉说着医者在时代洪流中的传承、抗争与融合。
针灸铜人像。阮佳雯 摄深厚的家族传承是海上中医的基石。江南何氏、龙华张氏、江湾蔡氏、青浦陈氏等世医家族,通过族谱与珍贵处方,串联起延绵数百年的医脉。何氏世医第二十四代传人何鸿舫,不仅医术精湛,还以秀丽潇洒的书法闻名沪上,一张亲笔处方在当时便被视为艺术珍品,外国人亦重金求购。
林则徐给何氏题字。
何鸿舫的对联。上历博供图海上名医中,不少人都是“跨界高手”。胡彭寿在妇科诊疗之余,竟是北京中央乐团的专业小提琴手,他使用的小提琴由著名乐器专家谭抒真亲手制作。程门雪则于医道之外,在墨梅绘画上展现出清雅脱俗的才情。这些实物,生动诠释“功夫更在岐黄外”的全面修养。
胡彭寿用小提琴。
近代上海,西风东渐,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1920年,余云岫提出“中医的治病,究竟是靠着什么呢?”的时代之问,引发了关于中医存废的激烈论争。面对质疑,以上海医界为核心的中医人士展现出巨大的韧性。1929年,为保卫中国医药,以上海医界为首的五人代表团赴南京请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照片。
与此同时,开放与融合成为另一条主线。恽铁樵在《伤寒论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取西医之长,合化产生新中医”的汇通宣言。丁甘仁、夏应堂等先驱则身体力行,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广益中医院等,构建起现代中医教育与实践体系,为中医在新时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点石斋画报》中对“西医治病”“X光”等新奇事物的描绘,到张锡纯创制“石膏阿司匹林汤”的临床探索,再到伊博恩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研究中药,展览清晰地勾勒出海上中医主动求变的开放姿态。
养生养心:衣食住行中的生活美学
展览的落脚点最终回归于“人”,回归于“摄生养心”的当代启示。“药食同源”的理念在这里得到视觉化的美学呈现。清代吴待秋的《篱菊霜蟹图》,以精湛的笔法描绘了秋菊、霜蟹与茶具,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既有工笔的秀雅,又有写意的神韵,捕捉了江南文人秋日养生的雅趣。画作旁,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海棠式铜手炉、菊蟹纹银盘等日常用品,瞬间将观众拉入那个“吃蟹赏菊、温酒养身”的场景中。闻名遐迩的上海城隍庙梨膏糖,配方(雪梨、贝母、前胡等)与早期膏方制作一脉相承,是寓药于食的典型范例。
吴待秋《篱菊霜蟹图》。上历博 供图马王堆辛追墓出土“长寿绣”药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养生法、名医何时希演京剧以怡情养性的资料,展览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养生体系——不仅是身体的养护,更是心灵的调和与精神的陶冶。“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赣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给市民普及一些中药知识,让大家了解中药与上海的故事,并且能从中学到一些日常养生的方法。”
马王堆辛追墓出土“长寿绣”药枕。上历博供图值得一提的是,11月22日,上海市第五届健康消费节(第四季度活动)及上海市第十一届野山参文化节同期开幕,以“策展+文化节”的模式,将传统滋补文化与海派医药特色生动呈现,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近大众、服务民生,助力冬令消费升温。展览期间,上历博还将持续推出限定文创,让市民观众能够将海派中医文化“带回家”。
展览文创。
纵观近期上海展览,不少都在“生活美学”上做文章,与衣食住行紧密勾连。“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用182件展品铺陈一部“咖啡传奇”,分为“唤醒咖啡因”“开启风味之门”“翻不完咖啡菜单”三大板块,带领观众回溯咖啡的全球传播史,聚焦咖啡与上海城市记忆的联结、与本地生活的相融相生。久事美术馆,以“浪奔·浪流”为题,带来香港艺术家陈幼坚、欧阳应霁双个展,呈现可口可乐中文商标、张国荣《Stand Up》专辑封面复印版等青春记忆与日常碎片。不久前闭幕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艺享生活”成为全新的主题,一张票根串联起饮食、住宿等专属福利,文旅商体展联动,推动艺术融入消费动线、嵌入生活缝隙。秋冬交际时节,从展览本身的内容,到“展览+”的联动方式,上海正推动艺术与生活细节深度融合。
雀巢、麦斯威尔咖啡。阮佳雯 摄展览现场。久事美术馆供图张国荣专辑封面复印版亮相,“浪奔·浪流”开幕,看香港设计师眼中的上海滩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海报。“当归黄浦春——海上中医与健康生活”特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上药神象健康药业有限公司支持,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
原标题:《上海展览的“生活模式”,中医特展开幕,诠释“接地气”的美学》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