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失传的拷贝被你找到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第一次看到导演郑大圣拍摄的120秒《定军山》致敬影像时,差点以为“影史要改写了”。1905年,京剧大师谭鑫培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影片《定军山》,被视为中国电影的开端,遗憾的是,这部无声电影的拷贝后来毁于一场大火,仅存一张剧照。
在11月21日开幕的“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上,由郑大圣创作、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表演的《定军山》致敬影像正式亮相,画幅、帧率都根据历史资料1∶1复刻,让观众得以领略中国最早电影的魅力。在开幕论坛上,谭门第六代和第七代传人谭孝曾、谭正岩父子与导演郑大圣、制片人李基业揭开《定军山》拍摄背后的故事,共话中国电影120年来的“影戏双生”。
谭家七代人,五代都与电影结缘
“谭家七代人,有五代都参与了电影拍摄”。谭孝曾介绍,几代谭门传人多次在上海演出并参与电影创作,谭家与电影、与上海都渊源深厚。1905年,高祖父谭鑫培拍摄了电影《定军山》,放映后反响热烈,大家都激动终于看到中国第一部自己的电影,遗憾的是有一年大观楼失火烧毁胶片,仅有一张拍电影时的代表性剧照留了下来。1933年,他的祖父谭富英在上海参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电影《四郎探母》,于上海星光大戏院首映,引起很大轰动,1957年,他还在上影厂导演岑范执导的戏曲电影《群英会》中饰演鲁肃。1964年,他的父亲谭元寿在戏曲电影《秦香莲》中饰演重要配角韩琪,1971年又拍摄了现代京剧电影《沙家浜》,家喻户晓。
开幕现场,谭正岩带来京剧表演
“我今年77岁,父亲1951年、1952年在天蟾舞台坐班演出,我也是在那里长大的,小时候还能简单说几句上海话。”谭孝曾也曾多次参与戏曲电影拍摄,包括拍摄《红灯记》《平原作战》等,从成荫、崔嵬、陈怀皑等导演身上学到很多专业的镜头语言,还参与了后来的京剧电影工程《状元媒》《赵氏孤儿》等。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辰百年,2005年时,谭元寿和杨立新拍摄了反映第一部电影如何诞生的故事片《定军山》,谭孝曾为其中的戏中戏配唱。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时,他又带儿子谭正岩重拍了戏曲电影《定军山》,谭正岩演前半部的黄忠和后半部的赵云,谭孝曾演后半部黄忠,弥补当年影像缺失的遗憾。
展厅照片当年谭鑫培拍摄《定军山》时,丰泰照相馆的老板在琉璃厂院子里拉了一块白布,拍了三天,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有效的素材只有十几分钟。因为无声电影限制,只能拍摄《定军山》中的一些舞蹈、武打动作,难以体现唱、念的部分。即便如此,影片在北京大观楼影戏院首映时万人空巷,大家都好奇谭鑫培在银幕上的形象如何,也带有对“伶界大王”的崇敬之情。“为何第一部电影要找谭鑫培拍,因为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流量之王’。还有种说法,是为了庆祝他的六十虚岁诞辰。当时,大家还持怀疑态度试探,不知道他能否接受电影这种新鲜事物,而他恰恰不是保守派,敢于创新,否则也不能开宗立派。”谭孝曾说。
开幕论坛 钟菡 摄“戏曲电影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史,从《定军山》到《四郎探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电影的无声、有声、黑白、彩色等技术发展都是以戏曲电影为路标,戏曲虚实结合以及如何拿捏平衡的艺术思考,也一直在启发着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观念。”郑大圣认为,谢晋、谢铁骊、张彻、胡金铨等众多电影大师都深谙京剧艺术的奥秘,没有对京剧艺术的深刻欣赏和了解,就没有《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等经典武侠电影的开拓。后来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中,周润发饰演的穿着长风衣的“小马哥”潇洒转身,也是脱胎于戏曲大武生的范儿。“戏曲一直对中国电影有着或明在或潜在的影响,中国戏曲电影是最难的,也是最奥秘的。”
开幕论坛 钟菡 摄由完美世界影视出品、郑大圣执导的江湖传奇剧《云雀叫天录》取材于谭鑫培生平,讲述了京剧艺术家孟金福一生的精神成长史,谭正岩担任艺术顾问,同时客串出演,还原《定军山》拍摄场景。他透露,自己小时候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跑过龙套,“一帮练功的小孩里也有我”。他回忆,第一次看《云雀叫天录》40分钟长片花时,哭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看完觉得有四个不容易,谭鑫培先生太不容易,谭夫人太不容易,剧组工作人员太不容易,演员太不容易。能把这个作品完成这样,我很感动。”
“中国电影有别于世界电影的独特面貌,就是从戏曲中来的。今天的电影人应该回过头去看来时的路怎么样,里面有太多宝藏了。”制片人李基业介绍,该剧有276处京剧唱段表达,由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配唱,希望让京剧重新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很快就会与观众见面。”
“他们”为何要到上海去?
“希望今天是一个可以写入电影史的时刻。”刘海波想起,几年前,上海一位电影史学家曾在讲座上展示一张上海中国大戏院的演出通告单,演出主角是谭鑫培,在演出前,还会加映他拍摄的电影片段,包括《定军山》。“谭鑫培在耳顺之年还在尝试拍电影创新,他已经这么成名了,还要‘到上海去’,因为上海那个时候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也有成熟的媒体可以宣传,后来大量京剧名家都要到上海去,在上海接受市场的检验、做出调整。随着技术发展和观众口味变化,中国电影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应对挑战。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年的时候,为什么展览题目叫‘到上海去’?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但是发达于上海,尤其中国的电影产业是在1920-1940年代于上海发展起来。”
展厅照片正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二楼展出的“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是上影集团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史料最多、投入最大的展览,通过761件(套)展品、三大核心展区展现上海电影发展历程、经典作品创作以及建设“电影之城”的风采,和上海电影博物馆常设展互为补充。展览不仅有120秒《定军山》致敬影像等近八成展品的首次亮相,更呈现了上海电影“三个中心”等多个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学术新成果,以生动、全面的展陈视角展现了上海“电影之城”的特殊魅力,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在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之际,送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展厅照片开幕当日吸引众多知名影人、专家学者参观。“有一种选择叫上海,因为中国电影的产业集群选择了上海,左翼电影运动选择了上海,我祖父的文艺生涯初始地选择在了上海。”夏衍孙女沈芸想起,2012年,她第一次来到尚在建设中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决定将祖父的一些文献和遗物捐到这里,“我当时说过一句话,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只有长期地留存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才能体现出他最大的价值和最终的意义,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为这些藏品找到最好的、也希望是最后的归宿。十几年过去了,我做到了,上海电影博物馆也做到了。”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
在展览第二展区“海上华章”中,展现了上海电影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创作高潮期。其中,1933年3月,由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5人组成“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确立了党对电影文化事业的领导,成立了“电通电影制片公司”,聂耳、田汉等人加入创作团队,开辟了“左翼电影”新天地,由此诞生的《风云儿女》《神女》《春蚕》《桃李劫》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左翼电影,促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同时也是我祖父诞辰125周年。我祖父坚定地认为,用艺术的实践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使命,他始终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他会说:电影万岁!”
展厅照片展厅现场
在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海电影博物馆通过本次展览,重新认识上海与电影之间深厚的历史关联,更凝结为面向未来的一种自信与信念。展览中有一系列历史文献、实物藏品、场景还原等丰富翔实的内容,呈现上海电影在不同时代创造的杰出成就,不乏上世纪30年代见证了《三个摩登女性》《野草闲花》《神女》等影史经典影片诞生的35毫米“联华摄影机”这样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展览中还有各种高颜值、可互动的展区。无论是由《神女》中阮玲玉穿着的旗袍、联华摄影机组成的“神女”主题场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气氛图还原的楼台会场景,还是由影迷金句组成的打卡墙和沉浸式镜面互动区“迷影的盗梦空间”,都让人忍不住拿出手机自拍一张,非常出片。展览中还有单独的“封神前传”VR体验空间,从上海礼查饭店的第一场放映,到VR时代的沉浸体验,电影始终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生长焕新。
原标题:《“愿这天可以写入影史”,120年后,他们在上海重现《定军山》》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上海电影博物馆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