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
在短短96小时内,灵光下载量突破百万。
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
灵光首个百万下载速度超过ChatGPT、Sora2、DeepSeek等全球现象级AI产品,成为2025年底表现最亮眼的一款通用AI助手。
至此,阿里系两大AI to C应用(阿里千问、蚂蚁灵光)占据总榜Top6两席,为长期由字节跳动系产品领跑的AppStore免费榜注入了新的竞争变量。
阿里系两大产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AI策略证明,“实用化”已成为AI下半场竞争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之一。
中国AI产业“南阿里北字节”的格局初定!路线分野背后,是生态基因对行业未来定义权的正面博弈。
灵光4天“百万下载”,快过ChatGPT
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史上,某些特定时刻往往标志着一种新范式的确立。
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市场被大模型参数的军备竞赛、眼花缭乱的评测榜单以及对日活跃用户(DAU)的疯狂追逐所裹挟。
这种“流量混战”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惯性延伸,即试图通过即时满足感和多巴胺刺激来圈占用户时长。
然而,11月中旬爆发的“灵光现象”,为这一喧嚣的初级阶段画上了句号,并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实用化”为特征的新时期。
11月18日,蚂蚁集团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同步登陆安卓与苹果应用商店,随后的市场反应呈现出“阶梯式爆发”。
从数据来看,灵光上线首日的下载量即突破20万;次日,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50万;第四天,下载量冲破100万大关,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工具榜第一。
这种增长速度在纵向维度上甚至超越了ChatGPT和Sora等全球AI标杆产品的早期表现,而据移动应用分析机构Appfigures数据,ChatGPT上线首周下载量为60.6万,Sora2 破百万用了5 天。灵光将这一进程一举刷新,显示出中国市场对于“能办事”的AI产品的极度饥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爆发不仅仅体现在下载量上,更体现在用户的高强度交互中。
热门功能“闪应用”因访问量激增曾导致短暂的服务器宕机,为此灵光刚上线就紧急扩容8轮,重点保障“灵光闪应用”功能。
用户的高频使用,验证了市场对“实用型AI”的迫切需求已从潜在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灵光上线之前,截至11月17日,免费榜前五名分别为豆包、红果短剧、抖音商城、多闪、汽水音乐,均为字节系产品。
这一现象反映了此前AI应用市场的主流逻辑——即AI是内容生态的延伸,主要服务于娱乐、消遣和轻量级互动。
然而,随着灵光和阿里旗下另一款AI产品“通义千问”的双双突围,这一格局被彻底打破。至11月下旬,阿里系两大AI应用占据了总榜Top 6中的两席。
两种截然不同的AI发展路线的首次正面碰撞,开启“实用导向”AI时代。阿里系通过“千问+灵光”的双轮驱动,成功在C端AI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究其根本,灵光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剧烈的市场反响,在于它在产品逻辑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在此前的生成式AI应用中,AI的主要交付物是“非结构化信息”——一段文本、一张图片或一段代码片段,用户需要自己二次加工才能获得最终的“结果”。
灵光则通过其核心功能“闪应用”,将交付物直接升级为“可交互工具”。
这种从“给建议”到“给工具”的转变,彻底消除了用户从“知”到“行”之间的摩擦成本,解决了传统AI“只给信息不给工具”的痛点。
这种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激发了用户的创造欲。
数据显示,用户生成的“闪应用”平均修改轮次达到6轮,甚至有极端案例显示用户在两小时内连续修改了100多轮。
这种深度的参与感和掌控感,是传统对话式AI难以提供的。
“双雄引领+垂直补充”,成为当下中国AI新格局
随着以灵光、千问为代表的阿里系AI崛起,中国AI产业版图正式形成了“南阿里—北字节”的对垒格局。
这是两大互联网巨头基于自身核心基因和战略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
值得强调的是,“南阿里北字节”的格局并不意味着双方将陷入恶性的同质化竞争。
相反,这种分化标志着中国AI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和细分。
字节系主导的“内容型AI”赛道,满足了人类对于社交、娱乐和情感连接的永恒需求。在这个赛道上,竞争的关键在于模型的拟人化程度、语音交互的自然度以及内容生成的丰富度。
阿里系主导的“工具型AI”赛道,则响应了人类对于效率、秩序和掌控力的追求。在这个赛道上,竞争的关键在于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代码生成的准确率以及与现实服务生态的连接深度。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态结构:一边是精神消费的极致体验,一边是物质生产的效率革命。DeepSeek等垂直领域产品,填补了专业技术空白,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生态。
这种“双雄引领+垂直补充”的格局,将推动中国AI产业在技术深度和应用广度上同时拓展。
同时,中国AI产业形成的“南阿里北字节”格局,为全球AI行业提供了一个超越硅谷模式的差异化范本。
在AI应用层,特别是移动端落地方面,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独特道路。
灵光,就在落地执行上,展现出了更强的敏捷性和普惠性。
依托中国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和复杂多样的生活场景,灵光能够迅速收集海量反馈,迭代出更符合大众直觉的交互方式。
相比之下,硅谷的产品往往更侧重于系统级整合或桌面端生产力,而在移动端碎片化需求的满足上,灵光的“闪应用”在移动端实现了极低延迟的工具生成和交互,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实用主义正在成为AI下半场最重要的游戏规则,而阿里系 AI 凭借 “千问+灵光” 的双轮驱动,牢牢攥住了这张通往未来的核心门票,在双雄格局中站稳了关键一极。
“能办事”是AI的未来
“生产力入口”一直是科技巨头争夺的焦点。
在PC时代,Office是入口;在移动时代,各类SaaS应用是入口。而在AI时代,灵光试图通过“自然语言生成工具”来重新定义这一入口。
传统上,开发一个即便是最简单的“家庭记账App”,也需要产品经理设计、程序员编码、测试员测试,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
这导致了海量的长尾需求——如“宿舍电费分摊器”、“奶奶的吃药提醒助手”、“个人健身打卡表”——无法被商业软件公司满足,因为它们无利可图。
灵光通过将应用开发的门槛降至零,释放了这部分被压抑的巨大生产力。
普通用户无需懂代码,只需描述需求,就能成为“工具创造者”。这种“全民开发”的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应用生态,更将AI从“辅助工具”提升到了“生产基础设施”的高度。
随用随造,即用即抛,或持续迭代。
AI的商业价值最终取决于它能否形成“需求-工具-服务”的闭环。单纯的信息交互很难直接产生商业交易,但工具的使用往往直接关联着后续的服务。
以灵光的“做预算”场景为例:
1.第一层(信息): 用户询问如何做预算,AI给出建议。(价值低)
2.第二层(工具): 灵光生成一个预算计算器,用户输入数据进行管理。(价值中,产生粘性)
3.第三层(闭环): 未来,这个预算工具可以与支付宝打通,直接从账单导入数据,甚至根据预算推荐理财产品或省钱攻略。(价值高,产生交易)
这种“服务闭环”的能力,是阿里系AI的核心壁垒。
在医疗健康领域,蚂蚁的AI健康管家“AQ”已经验证了这一逻辑。AQ不仅解读体检报告(信息),还能连接挂号、购药等后续服务(交易)。
灵光作为这一逻辑的泛化版,其潜在的商业空间在于将数以亿计的长尾工具需求,转化为连接阿里庞大服务生态的触点。
结语
“灵光”上线四天破百万的成绩,宣告单纯依赖“模型炫技”和“流量思维”的AI时代已经结束,一个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AI新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一款现象级新品,灵光的爆红仅仅是起点,更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对于行业而言,灵光的爆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谁能最快地将大模型的能力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谁就能握住通往AI下半场的入场券。
在这场关于“价值”的竞争中,中国AI产业正凭借其独特的场景优势和生态韧性,加速奔跑在全球创新的最前沿。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