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光流转,敬意绵长。今天,我们迎来一个承载思念的特殊日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诞辰95周年。
厉以宁先生
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
循着岁月的足迹回望,先生“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的治学初心,“经世济民” 的家国情怀,仍如灯塔般照亮着光华人前行的道路。
北京大学于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系,1993年经济管理系与管理科学中心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建院之初,厉以宁先生以开拓者的远见与担当,为学院奠定了“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使命。
今天,在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读先生在建院之初所写的篇章,重温他为光华擘画的蓝图,缅怀他为中国经济改革与教育事业倾注的毕生心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光华之志,薪火相传。愿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奋进篇章。
决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信任
——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建院而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一年前(1993年)建立的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则是1985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和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因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史应当从1985年算起。
无论是当初的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还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都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没有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可能涌现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不可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成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师们都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单就教学工作而言,全体教师都应当懂得: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这里所提出的能力的培养,是指让学生具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到开辟某一方面的学术研究的新途径的本领。长期以来,我在同学生谈话时,喜欢用“拓荒能力”四个字来概括这种本领。我感到,当我们采用“拓荒能力”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将会对我们工作的性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因为这样就把研究本身看成是一件“拓荒的”工作,许多资料由我们去收集,许多问题靠我们去发现,新领域将由我们去开辟,新道路将由我们去探索,新的解答也将由我们提出。躺在前人的书本上,或者迷信前人的经验,那是寸步难行的。
要培养学生的“拓荒能力”。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拓荒能力”都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家族遗传的,而是在个人学习、研究、实践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人们常说,天才出自勤奋。这句话并不错,但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书读得再多而不独立思考,实际经验再丰富而不独立思考,遇到这种或那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不独立思考,那就提不出新问题,也解决不了新问题,更谈不到开辟某一方面的学术研究的新途径了。所以说,不勤于独立思考,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大学生、研究生,肯定缺乏“拓荒能力”。
我还对学生们讲过,你在收集了资料并进行统计方面的整理、加工和分析后,如果发现这些资料所能说明的与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或前人的论断相吻合,那么这只是为已有的结论提供了新的论据和例证,并不等于提出了新问题和回答了新问题。但是,如果你发现这些资料所能够说明的与书本上已有的结论或前人的论断不一致,而这些资料又是确凿无误的、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方法也是无懈可击的,那么,这里就包括了在研究的某个方面有新的进展或突破的可能性,因为你首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资料所能够说明的与书本已有的结论或前人的论断不一致?对这种不一致怎样进行解释?
独立思考、假设、检验、创新,这些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独立思考,就会提出假设。一切新论点,在刚开始被提出时,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假设。但研究中的任何假设在提出后,都需要验证。研究将在不断的假设与验证中前进。在这里,一个提出假设的或对假设进行检验的研究者,自己应当成为自己的最不容情的质疑人。提出假设需要知识和勇气,进行验证需要科学方法和毅力。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感到,年轻人在这方面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情绪。要使自己的新论点经得起检验,就一定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是能力的缺陷,也是缺少毅力的表现。要反复告诉学生们,不要害怕挫折,不要总想一蹴而就。天底下如果有那么容易取得成功的“突破”,那还叫什么“突破”?
早在20年前,我在《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一书中就曾写道:在研究起步时,宁肯步子稳一点,慢一些,踏踏实实地前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成长。“我相信,如果循着这样一种方式前进,以后出成果时,将会涌现一批成果,而不只是一项成果,是连续性的成果,而不只是孤立的、一次性的成果。”至今我依旧认为,这样的说法大概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华而不实不符合研究的学风和个人成长的规律。
以上我所谈到的能力培养问题,值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全体教师认真思考。我曾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反正能考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都是尖子学生,他们的基础本来就比较好,从这些人中间培养出一批有作为的人才,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说法其实不一定正确。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定:每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存量。一个高中毕业生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存量而进入大学的。考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高中毕业生同考取另一所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相比,从知识存量方面来比较,很可能是前者的知识存量大于后者的知识存量。问题在于:高中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后,在这里学习了四年,到他们毕业时,他们的知识增量有多少?他们考取大学前,知识存量的获得并不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师的功劳,因为我们没有教过他们。而这四年之间,他们的知识增量的获得却同我们的努力有关。比如说,有两个高中毕业生,一个考取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另一个考取了其他大学,两人都在大学中学习了四年,但前一个学生的知识增量却小于后一个学生,那只能表明我们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好。即使前一个学生的知识增量等于后一个学生的知识增量,那同样等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如别的大学。为什么?因为在考取大学时,前一个学生的知识存量大于后一个学生的知识存量,所以使前一个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增量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说,由于我们招进来的是高考成绩名列前茅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完全应该使他们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期间学习得更好,知识增量更大。只要我们的教师们常常想到这些,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更不能松懈。
问题还不限于此。既然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播更加重要,知识增量的增加只能说明教学成绩的一部分。根据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所反映的情况,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什么叫作“高分低能”现象?这是指有一些大学生,尽管入学考试分数很高,进校后的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毕业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或者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特别需要指出,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有一大批将走进企业,担任经理人员或高级主管,或者自行创业。仅有“高分”,不符合实际工作的要求。我们要求学生们有“拓荒能力”,这里就包括了在企业界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
“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只知道应付考试,所以考试成绩很好,但不重视独立思考,不会应付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他们的能力是不足的。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某些教师依旧把知识的传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前几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建院以前的经济管理系时期,我们就已经注意到这类问题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加实务课程,增加案例分析,采用讨论班式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等。现在,建院了,我们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毕业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有一个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能力上有较大的长进。
学生的家长是信任我们的,他们把孩子送到我们学院来;中学的教师们也是信任我们的,他们鼓励优秀毕业生报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假定我们不把能力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岂不是辜负了这些家长和中学教师对我们的信任?岂不是耽误了这些学生的前程?
1994年9月
文章选自《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下一篇:千年古都如何更有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