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子为什么还爱藏东西
创始人
2025-11-22 14:55:48

  说个故事

  ▌罗文

  最近,在我们家里接二连三地出怪事儿,不是找不到这就是找不到那,刚还摆着的一件东西瞬间就不翼而飞,弄得大家都有点焦虑。

  最先是我放在案头上的一支圆珠笔,通常我是把它别在我的日记本上。那天,我是为了方便从电脑上记一些数字,才临时把它从抽屉里拿出来放桌子上的。我便问整天闲不住、喜欢归置房间的老伴,兴许是她,顺手收拾起来了。可她说,知道我的习惯,没动桌子上的任何东西。可家里就我们三代五口人,儿子儿媳每天都手机不离手,没见过他们用过笔。于是,虽然我心有悬疑,也没有小题大做,问每天忙得都不可开交的儿子,而是拿出另一支笔,替代上了。

  然而,接下来的两件事,就比找不到笔严重了,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一天下午,我要送孙女去课外班之前,忽然发现我放在茶几上的手机不见了。可我找了一圈以后,确定自己就放在茶几上的时候,发现它被人移到两米以外的墙角下了。当时,孩子爸妈还没有下班,家里只有孙女、我和她奶奶三个人。

  显然,这种蹊跷的事儿不可能是她奶奶干的。于是,我在路上旁敲侧击地跟孙女说,现在没有手机就没有了时间,会耽误很多事情,其中就可能耽误她学习。孙女听后,没说什么,但她的思想好像有所活动,毕竟还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下来的一天,她妈妈的手机又不见了,我马上通过她奶奶和她妈妈通了气。结果,她妈听后,很淡定,也不直接问女儿,用另一部手机一拨,那部找不到的手机就在两个沙发中间的沙发箱里振动了。

  幼儿园小孩爱藏东西我们还能理解,但我孙女都小学三年级,是个大孩子了,我们两代家长都很疑惑,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而她奶奶上网一查,说是孩子在探索空间对个人的影响,求关注,求反应呢!孙女她妈则马上就想到反制措施。但我们三位大人,在事发之时,不约而同,都没有直接问她,说她藏手机这件事,不想强化她这种不正常的感觉。

  她妈采取的反制措施就是,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不是把大人的手机藏起来,和大人捉迷藏吗,她妈就把她喜欢看动画片的iPad“收”起来。结果,她妈刚“收”起来一会儿,她就坐不住了,见谁问谁,看到她的iPad没有。这时,她妈才严肃地跟她说:别“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样,别人会着急,你自己也会着急。

  也别说,她妈以牙还牙的这种办法还真管用,后来家里再没有发生找不到手机的事情。而且过了两天,孙女忽然问我:您找到您写日记的那根圆珠笔了吗?我说:没有。其实,我已经把找不到圆珠笔的事情忘了。可孙女马上接着又说:就在您放日记本的抽屉里…… 视觉中国 供图

  讲点心理

  ▌付厚智

  孩子藏东西本身并不是某种心理问题的表征,它更像是一种游戏。但如果孩子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意义是什么。

  比如藏东西,我们可能考虑的方向是:

  -获取掌控和安全感:当物品被藏起来的时候,世界上就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它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种掌控感,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在未经孩子允许的情况下,移动、拿走这些物品。通常情况下,孩子最珍视的玩具、零食,会因为安全与掌控感,而被藏起来。这种情况,家长可考虑划分清晰,哪些东西是孩子自己需要掌控的,例如拿玩具分享给小朋友之前,询问孩子的意见。

  -自主性的需要:孩子小时候,是家庭中的“配角”,没有权力和掌控什么。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想要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例如卧室、写字台、床底下,在这里他有绝对的自主权,就像一个“秘密基地”。把东西藏在这里,是孩子在构建“自己说了算的家”。这时候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一个独立生活的空间,例如这个房间的门锁、卫生都交给孩子,并且明确“哪些东西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被关注的需要:常见于家庭成员比较忙的情况,孩子会觉得“无聊”“无所事事”“孤独”,于是藏东西就是一种恶作剧,吸引家长注意力。这时候家长需要思考,孩子是否需要更多时间和家长一起游戏。

  -违反规则的尝试:到了10岁左右,孩子开始逐步发展自我意识,他开始思考“过去的规则到底是不是对的?”于是会刻意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体验规则是什么、违反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在违规-惩罚的体验中,孩子逐步理解并熟悉规则。这时候,孩子藏的东西通常会带来麻烦,比如手机、遥控器。这时候家长可以明确说,这样会带来麻烦,不要这样做。甚至可以给孩子授权,让他每天监督家人,看谁把东西“乱放”了。

  -模拟游戏:孩子也许看了一些影视剧,例如侦探故事,他们把藏东西当作一种游戏和家人互动。这通常是暂时性的,在孩子被新的动画片吸引时,他就会模仿别的故事了。

  其实我们发现,如果孩子长期、反复玩一个游戏,通常会意味着他们有某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他们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年龄阶段,遇到了新的困境。

  若家长忽略了上述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继续重复这些游戏,或者用更夸张的方式满足个人心理需求。因此需要做好鉴别,并考虑自己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付厚智

  资深心理咨询师,幼儿健康成长指导师,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北京晚报心理专家团队成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湖... 来源:新华社 07:55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美誉,湖光山...
央媒看四川丨跟着课本去旅行 行...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每到周末,“跟着课本去旅行”成为亲子游的新热点。学生们带着书本走进实景,触摸历史...
直击车展|乐道L90黑骑士特别...   Hehson科技讯 11月22日下午消息,2025广州车展期间,乐道携手明星古天乐正式发布乐道L...
刚刚!IPO过会2年多,获准提... (来源:企业上市法商研究)2025年11月21日,世盟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世盟股份”)在IPO...
阿斯利康宣布投资20亿美元扩建... 格隆汇11月22日|当地时间11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计划投资20亿美元,用于扩建其位于马里兰州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