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轨道交通崇明线2026年年底试运营,30分钟到浦东金桥、1小时到人民广场。”近日,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崇明区专场传出好消息。这意味着,需要通勤的“崇明岛民”将不必再受堵车之苦,主城区居民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崇明之旅。崇明区副区长徐慧泉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地铁与高铁相继上岛,崇明与游客的距离将大幅拉近。未来,我们将全面提升集散功能与服务配套,致力于让每位游客‘来得顺畅、住得舒心、玩得新颖’。”
“十四五”时期,上海崇明区坚持“生态立岛”,打造文创产业园,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租金减免等政策支持,为青年带来发展新机遇。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90后姑娘仇冰倩是土生土长的崇明庙镇人,2013年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市区企业做设计师。2024年夏天,一次与家乡的“再相逢”,给予她返乡创业的契机。现在,仇冰倩经营的国风咖啡茶饮店“稍安物造”是庙镇M515文创产业园的网红小店,今年国庆假期单日最高营业额达7万元。
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戴兵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稍安物造”所在的建筑曾是为崇明工业贡献巨大的不锈钢厂“江口明珠厂”老厂房。随着产业转型,河边的一片老厂房成了“工业锈带”。为了盘活资源,庙镇从2023年年初开始打造M515文创产业园,决心绘出“生活秀带”。
文创园招商后开设的第一家店“515咖啡艺术中心”很快就成了网红打卡点,是当年全上海销售额名列前茅的咖啡店。戴兵说:“全上海有近万家咖啡店,但分布得并不均匀。在崇明,尤其是距离主城区更远的崇明西部,消费场景不多,所以文创园区建设起来之后,吸引了大量客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庙镇政府专门牵头成立了集体企业“上海伍壹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来打造M515文创产业园,按照“招商一栋、开发一栋”的节奏,目前已引进近20家市场主体,并给予前两年免租金、后三年租金减半的政策支持。今年国庆假期,在M515文创产业园举行的“秒针”嘉年华活动吸引游客15万人次,占整个崇明岛客流量的一半。
仇冰倩在2024年M515文创产业园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重新认识了家乡。“我父母在江口明珠厂工作了二三十年,展览的主空间就是厂区的食堂。熟悉的老厂房被改造得这么有艺术气息,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后来,她接住了庙镇政府递来的招商“橄榄枝”,把自己喜欢的国风非遗和擅长的手工技艺融入小店经营中。
“稍安物造”的每一处布置都融入了主理人的巧思。与许多国风店不同,这里的色彩搭配大胆热烈,中式雕花衣架、书法和布艺装饰等元素,让顾客仿佛置身一座微型展览馆;盖碗盛提拉米苏、茶杯装咖啡、爵形器皿盛冰淇淋,精准戳中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
店里还开辟了非遗工作坊。仇冰倩说,希望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古风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重新焕发生机,让老厂房里的“国风梦”越做越大。
好生态催生新经济
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河网密布。M515文创产业园紧邻的南横引河是环岛运河的一部分,也是庙镇的“母亲河”。随着崇明锚定“生态立岛”发展方向,经过治理的南横引河成了庙镇版“塞纳河”。
好生态催生新经济,清水绿岸吸引来了水上运动爱好者。M515文创产业园内有一家“以恒水上运动俱乐部”,消费者可体验皮划艇、桨板运动,价格比中心城区优惠。俱乐部负责人刘雄从2015年开始在体育领域创业,看到M515文创产业园的环境和机会之后,就把水上俱乐部落户到了这里。
“一是因为庙镇‘两免三减半’的政策优惠很实在,二是崇明的水域很适合水上运动。”刘雄说,过去,上海的水上运动、水上赛事主要集中在青浦区,随着崇明落实“河长制”,南横引河的环境好起来了;M515文创产业园的多业态规划,让游客尤其是亲子家庭找到了一个“既能吃又能玩”的地方。他说:“今年国庆假期的‘秒针嘉年华’让我感受到了流量的力量。从业近11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游客排队玩皮划艇呢!”
像刘雄这样被吸引来的青年创业者还有不少。85后青年石宇航是庙镇本地人,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人。从小耳濡目染,石宇航对各类军事模型、特别是海军船模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石宇航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留学,主修机械工程专业。回国后,他在上海的汽车外企工作,业余时间常在工作室里摆弄模型,自己建模设计、3D打印、拼接上色。
看到M515文创产业园正在招商引资,石宇航萌生了开一家模型主题乐园的想法。他参考德国汉堡的“微缩景观世界”博物馆,布置了“方寸万象城主题乐园”,店里的绝大部分模型都是他自己“手搓”的。“崇明有很多船舶海工龙头企业,我国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就是从江南造船厂起航的,在崇明开这家店再合适不过了。”他说。
“守护好生态环境,一定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崇明区委书记李峻说,“十四五”以来,崇明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努力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大文章。
例如,崇明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承办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上海大师赛、半程铁人三项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今年的半程铁人三项赛就带动直接经济效益36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2亿元;西沙明珠湖景区在2024年获评5A级景区后,游客大幅增长,2025年春节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2.4倍。
复合经济带来新机遇
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崇明以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供给了三分之一的地产农产品。同时,崇明也是上海水体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是现实的命题。
崇明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吕晨飞表示,近年来,崇明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加快破解农业品牌不强、科技支撑偏弱、产业链增值空间不够等瓶颈难题。
位于崇明岛东部的璞叶小镇,有一个“渔光互补”生态养殖基地,这里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形成空中发电、水下养殖的“复合经济”,既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还能带来税收收益。
记者在璞叶小镇生态养殖基地的种苗繁育中心看到,整齐排列的圆形“大桶”配有水体循环流动装置、自动喂料系统等数字化处理系统,“大桶”里养殖的是鲈鱼、鲥鱼等水产;登高俯瞰,可以看到这些“大桶”上方的“天花板”都有光伏板覆盖。
璞叶小镇“渔光互补”项目负责人、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华介绍,该生态养殖基地占地面积3390.6亩,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其中光伏约7.8亿元、农业设施约1.7亿元——记者注),项目自2020年投运以来,产生年均税收1000万元以上。
“我们的项目围绕绿色、生态、环保3个要素定位,虽然投资回报期较长,但从长期看,既能做好生态养殖,又有发电收入,风险低、收益稳健。”朱振华说,该项目养殖密度严格控制在每亩2500斤,确保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太阳能光伏年发电量预测1.86亿度,由于崇明空气洁净、日照充足,实际年发电量超2.16亿度,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李俊介绍,“十四五”期间,崇明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比如,崇明推进“乡村民宿一件事”改革,通过压缩68%的提交材料压减了乡村民宿75%的开办时间,促进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总量达1127家;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崇明特有的白山羊、苦草、藏红花等“家门口产业”,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29457元增长到2024年40612元,增幅达37.9%。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