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吃错药”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但我们经常忽视的是,吃药的方法不对,同样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以下8个错误的用药方法,最好避免!
1
误区一
“饭前/饭后吃”不讲究
错误理解:饭前=吃饭前几分钟;饭后=吃完饭立刻吃。
正确理解:饭前服:通常指胃部食物少,利于药物吸收和发挥药效(如部分胃黏膜保护药、部分降糖药);饭后服: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或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如果说明书中有明确要求,例如“餐前30分钟”“餐前15分钟”“餐后1小时”等,应遵照说明书要求服药。
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先后顺序也很重要。如中药和西药之间通常间隔半小时左右,滋补药品适合饭前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则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2
误区二
随意掰开、碾碎药片或打开胶囊
错误理解:药片太大不好吞,掰开或碾碎没关系。
正确理解: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或按专业医务人员指导服药。
肠溶片/胶囊:外层保护膜防止药物被胃酸破坏或在胃中释放。碾碎会使药物失效并刺激胃部。
缓释片/控释片类药物:通过特殊结构缓慢释放药物。一旦被破坏结构,会导致药物瞬间大量释放,造成危险(如血压骤降、药物中毒等)。
3
误区三
用果汁或牛奶送服
错误理解:只要把药吞下去就行,用什么送服无所谓。
正确理解:必须遵照药品说明书或按专业医务人员指导服药。
大部分药物推荐用一杯(约200ml)温白开水送服。
不建议的搭配,如葡萄柚汁(西柚汁):会影响多种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的代谢,导致药效倍增或中毒。
牛奶、酸奶、豆浆:其中的钙、蛋白质会与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铁剂)结合,影响吸收。
茶、咖啡、可乐:含咖啡因,可能与药物相互影响,引起兴奋或不适。茶中的鞣酸也会影响药效。
酒精:极其危险!会和很多药物(如头孢类、降糖药)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或加重肝肾负担。
4
误区四
躺着吃药或干吞药片
错误理解:吃药时怎么方便怎么来,姿势不重要。
正确理解:坐直或站直,用足量水送服。
躺着吃:药物容易滞留在食道,损伤黏膜,增加呛咳、误吸风险。
干吞:药片容易黏附在食道,损伤黏膜。延缓药物吸收,可能影响疗效。
5
误区五
症状好转就立即停药
错误理解:感觉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正确理解:症状好转后应根据药物类型及病情遵医嘱或按说明书判断是否可立即停药。需注意,抗生素类和慢性病类药物,必须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抗生素: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彻底清除,引起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慢性病药(降压、降糖药):擅自停药会使病情反弹,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6
误区六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
错误理解:反正都是治病的,一起吃省事。
正确理解:能否同时服用药物,核心在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盲目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需遵医嘱或按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如所服用药物之间无相互作用,可同时服用;如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应间隔药物服用时间。
7
误区七
模仿他人用药或凭“经验”用药
错误理解:他吃了这个药效果好,我也可以吃。
正确理解:哪怕是同一种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因、个体差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用药史等)不同,用药方案天差地别。比如有的药物需根据体重、肾功能调整剂量,有的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基因型选择治疗方案等。
8
误区八
忽视药品的特殊储存条件
错误理解: 所有药都放在家庭药箱里,药箱储存环境无所谓。
正确理解: 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储存要求。
关键点:
常温:一般指10-30℃。
阴凉处:不超过20℃。
冷藏:建议2-8℃(冰箱保鲜层,非冷冻室)。
避光:避免阳光直射。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用棕色或黑色材料包裹。
防潮:不要放在浴室等潮湿地方。
文案:袁晗 秦来玲
制作:闫燊 耿晓涵
鸣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新华网新闻中心
新华网山东频道
联合出品
下一篇:新疆一5A级景区发布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