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
转自: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
28岁恶心、反酸,32岁熬夜突发不适、晕厥,34岁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年轻人,生命轨迹却被同一个诊断紧紧捆绑——心肌梗死。
这个曾被视作“老年专利”的凶险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袭着年轻人的健康。
数据警示:心梗年轻化已成趋势
“我们平均每天接诊1例心梗患者,有时甚至每天有四、五例!”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刘晓曼指出,虽然急性心梗仍以老年为主,但中青年患者的增加趋势非常明显。
而冰冷的数字,印证了这一临床观察:据中国AMI(急性心肌梗死)注册数据库统计,心梗患者中8.6% 年龄在45岁以下。这意味着,大约每12位心梗患者中,就有1位是正值壮年的年轻人。更令人警醒的是,《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揭示,35岁以下人群的急性心梗发病率,在十年间已从约3% 飙升至13%,增幅超过四倍。
是什么催生了心梗的年轻化?
“2024年以来,我们科室一个季度确诊的急性心梗患者就达60-7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CU)主任高钊接诊过太多重症的心梗患者,结合大量临床病例,他认为年轻心梗患者之所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年攀升”,根源在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1.
暴饮暴食
2.
长期熬夜
3.
巨大的工作压力
4.
情绪管控不佳
5.
吸烟饮酒
6.
严重缺乏锻炼
这些因素如同一个个沉重的砝码,不断加重心脏的负担,直至某一天,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悄然落下。
识破伪装:心梗症状远不止胸痛
“一位28岁年男性因‘剑突下不适’就诊,以为是消化道问题,得知他有心梗家族史,我们为他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结果令人心惊:急性心肌梗死!万幸,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我们紧急为他开通了堵塞的血管并植入支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高钊主任强调,心梗来袭时,典型症状如胸闷、胸痛、气短、心慌、出冷汗等固然需要警惕,但更要学会识破它的 “不典型”伪装:
放射痛:疼痛可能放射到左侧肢体、咽喉、后背、剑突下(心窝口),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易忽略的信号:莫名的喉咙痛、牙痛,若在牙科或耳鼻喉科检查无果,必须高度警惕心脏问题。
生死竞速:自救与救治的黄金法则
当怀疑心梗发生时,每一步都关乎生死。高钊主任给出以下【自救“保命”口诀】:
1、立即拨打120:这是唯一且最正确的选择。切勿自驾或打车,途中病情加重或晕厥风险极高。救护车是“移动的ICU”,能进行院前救治并启动医院绿色通道。
2、静息等待: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卧床或坐下、卧倒,最大限度减少心肌耗氧。
3、配合急救:听从120急救人员的指导,接受用药、吸氧等处理,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4、把握“黄金120分钟”: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若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最大限度挽救心肌。
生命通道:29分钟的生命奇迹
为应对急性心梗,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建立了高效的胸痛绿色通道,实现了“院前-急救-CCU-导管室”的无缝衔接。
院前启动:救护车上完成首份心电图,并实时上传至“胸痛中心群”。
院内同步:CCU、心脏内科、导管室团队在群内同步接收信息,提前做好手术准备。
闭环直达:患者抵达后,绕过所有常规流程,直接送入导管室进行手术。
“国家要求的‘门球时间’(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血管开通)是90分钟。”高钊主任表示,“而我们通过这条绿色通道,最快纪录已缩短至29分钟。”节省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患者争夺生的希望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刘晓曼副主任补充道,在这里胸痛患者通过绿色通道可“一键挂账、免先缴费、直接取药/住院”,无陪人患者也能以生命为先,得到优先救治。
【专家建议】
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针对性筛查
有以下情况者,属于心梗高危或需重点关注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血管筛查:
有心梗家族史者;
肥胖、缺乏运动者;
暴饮暴食、“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佳者;
长期吸烟饮酒者;
65岁以上老人。
筛查建议:
无不适者: 每年常规体检,除心电图外,建议增加运动负荷实验,作为筛查潜在心肌缺血的利器。
体力活动后不适者: 可通过运动负荷实验,模拟运动状态,有效诱发并排查心肌缺血。
特别注意:心梗并非“胖人专属”。体型偏瘦者、女性和老年人,尤其在秋冬季节,发病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其核心寓意正是强调 “两个120”:
·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 争取在黄金120分钟内开通血管。
这篇报道,大家别光收藏。请将它转发给那个总说胃不舒服的同事,那个常抱怨肩膀痛的朋友,那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
因为,多一个人看到,多一分警惕,就可能多阻止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文字/图片: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