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2025年8月3日停靠在武汉站的高铁列车。 路炳阳/摄影
四季度以来全国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多条在建高铁进入开通前的联调联试或运行试验阶段,密集程度超过全年水平,全力冲刺“十四五”规划高铁营业里程5万公里目标。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这些高铁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南部及西南部。
全力冲刺目标
11月19日,金华至建德高铁兰溪至建德段(以下简称“金建高铁兰建段”)进入联调联试,金建高铁自既有金华站引出,向北经浙江省兰溪市、建德市,在建德站接入杭州至南昌高铁杭州至黄山段。线路全长64.51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
金建高铁建成运营后,将联通杭昌高铁、沪昆高铁等线路,串联起“黄山旅游经济圈”“浙中城市群”等多个经济圈,成为一条集名山、名水、名胜于一体的黄金旅游线路。
11月17日,55302次试验动车组列车从西安北站驶出,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西延高铁”)正式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西延高铁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正线全长299.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新建8座车站。西延高铁开通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列车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
11月中旬,汕头至汕尾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汕汕高铁”)汕头至汕头南段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汕汕高铁起自汕头站,途经广东省汕头、揭阳、汕尾3市8区县,接入广州至汕尾高铁汕尾站。线路全长16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共设7座车站。
汕汕高铁一头连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头连着粤东地区,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一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11日,55901次检测车从盘州站驶出,新建盘州至兴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盘兴高铁”)联调联试结束,正式进入运行试验阶段,线路开通进入倒计时。
盘兴高铁设计时速250公里,正线长度约98公里,其中桥梁46座,隧道38座,桥隧比约90%。盘兴高铁建成通车后,贵阳至兴义2小时左右可达,贵阳至省内8个市(州)将形成1至2小时高铁交通圈。
此外,杭州至衢州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杭衢高铁”)也进入了试运行阶段。杭衢高铁位于浙江杭州建德市和衢州市境内,线路正线全长约13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桥隧比达78.7%。
据记者统计,上述5条高铁总里程610公里左右,其中时速为350公里的线路超过了七成。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人士对记者称,这些高铁线路计划将于2025年年底前,最迟不晚于2026年春节前开通。届时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这与2021年12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目标完全一致。
投资高速推进
今年以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上半年,完成投资3559亿元,历史上首次实现半年突破3500亿元大关;前三季度完成投资5937亿元,亦创历史同期投资新高;前10个月完成投资6715亿元,同比增长5.7%。
国铁集团人士对记者表示,2025年还剩最后一个多月,“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铁路投资将进入集中发力冲刺阶段。他对记者透露,“十四五”时期,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达到4万亿元。“有望成为铁路投资最多的一个‘五年规划’。”他说。
就铁路建设“十五五”规划,近期国铁集团召开党组会议,国铁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郭竹学称,规划要结合铁路实际细化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努力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坚决落实“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六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就“十五五”铁路规划具体编制工作,国家铁路局人士对记者表示,国家铁路局于2024年4月正式启动“十五五”铁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省正积极争取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国家铁路局下属的规划与标准研究院,分别前往甘肃、辽宁和四川等地调研,重点调研方向为路网补白、枢纽提效、多式联运和四网融合等方面。
上述国家铁路局人士对记者透露,规划主要聚焦于路网补强、区域协调和智能化升级。“初步规划,‘十五五’期间将建设1.7万公里以上的铁路,其中1万公里为高速铁路。”
就路网补白的进展情况,上述国家铁路局人士称,“十五五”铁路规划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完善路网空白建设、打通“断头路”,东部地区则侧重市域铁路与城际铁路加密;四网融合方面,要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高效衔接,提升路网韧性;同时对国际通道建设也会提出规划建议。
上述国铁集团人士也对记者强调,“十五五”铁路规划要继续补网强链,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重点要放在提高投资效益,提升现代化铁路网整体效能上。对于投资规模,他表示,要坚持“适度超前、不过度超前”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对于线路优先级,要充分论证、科学比选,做深做实线路纳规方案。
(编辑:吴婧 审核: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