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关东客
“18件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现象引发热议。事实上,“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旧衣回收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超过2000万吨,而再生利用率仅为20%左右。面对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各路资本纷纷入局,各种旧衣回收平台应运而生。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各平台的质检标准、计价方式全凭“自主定义”。这种“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导致行业乱象丛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阻碍了旧衣回收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规范旧衣回收行业,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旧衣回收行业的规范标准,明确估价依据、质检流程和争议解决机制。可以借鉴二手电子产品回收等相对成熟行业的经验,建立公开透明的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平台企业应当加强自律,认识到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长久发展。建立透明的估价系统,向用户清晰说明不同成色衣物的具体估价标准;完善质检流程,提供详细的质检报告;设立合理的争议解决机制,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短期看,这些措施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但从长远看,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旧衣回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它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又能促进绿色消费,只有让行业规范起来,让诚信成为共识,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旧衣回收中来,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让绿色消费理念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