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之下 山海可期
创始人
2025-11-22 02:31:06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三人篮球。

男子10000米比赛结束后运动员拥抱致意。本报记者 殷之皓 摄

本报记者 王宥力 殷之皓 刘 祎

四年一度的全运盛会,是竞技的赛场,也是青春的见证。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上,青海省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参赛人数与项目数量的双突破,这不仅是一次体育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曲高原儿女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壮歌。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拼搏书写荣光,从珠海的海岸线到广州的田径场,从金湾路飞驰的车轮到射箭场上紧绷的弓弦,那一抹“青海蓝”在赛场上划过一道道坚韧的弧线,写下属于青海的体育答卷。

拼搏,是高原儿女最动人的语言

“心率,171。”冲刺训练的强度已接近极限,但张葆山依然毫不犹豫地追上车队。这样的场景,在青海省体育代表团备战期间屡见不鲜。

老将李自森在终点冲刺时因变速器故障与奖牌失之交臂,他说:“结果有遗憾,但过程没有遗憾。我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队友和团队。”

齐吉卓玛在20公里竞走比赛中咬牙坚持,名列第八。冲线后,她礼貌地向观众微笑,眼神中却难掩遗憾。教练王世刚说:“她从去年开始身体就有些问题,但为了全运会不敢用药,今天这场比赛是硬生生顶下来的。”

拳击运动员杨权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因肋骨骨裂不得不退赛,最终收获铜牌。站在领奖台上,他轻轻抚摸胸前的奖牌,眼眶湿润。不甘,却无悔。

“00后”小将马文良在男子10000米决赛中摘得铜牌,他的师兄仁青东知布在比赛中为他领跑、卡位,牺牲个人成绩成全团队荣誉。马文良说:“这块奖牌的光芒是属于我们这个团队的。”

……

这些瞬间,没有金牌的闪耀,却有着比金牌更珍贵的力量,那是坚持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是高原人骨子里“不走捷径、不惧艰难”的体育精神。

在十五运会上,青海省体育代表团在保证传统优势项目稳中有进的同时,潜优势项目也崭露头角。射箭赛场上,藏族姑娘沙拉措在反曲弓女子个人赛中跻身八强,这是青海射箭项目自1997年以来,时隔28年再次在全运会中进入前八。她与王潇畅搭档的混团组合首次参赛即获第七名,标志着青海射箭项目重返全国前列;柔道小将程淋在激烈竞争中斩获第七名,山地自行车选手扬毛措在女子组比赛中获得第八名,展现了青海运动员在新兴项目上的成长潜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青海在群众体育项目中同样表现亮眼。本届全运会群众项目中,青海派出189名运动员参加14个大项的角逐。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冷知布多杰夺得第五名,女子三人篮球闯入全国十强后,虽止步小组赛,却展现了青海群众体育的蓬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中,首次组队参赛的青海省门球队历史性地获得混合五人制A组第6名的好成绩。门球运动成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比赛项目,极大地激发了门球爱好者的热情,更为门球运动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成绩不仅反映了青海群众体育的深厚基础,也体现了体育在促进全民健康、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保障,是青海体育最坚实的脚步

成绩的背后,是青海体育改革与发展、科技赋能与保障的坚实支撑。“十四五”期间,青海提出打造“高原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从训练基地建设、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到体育产业融合,全面布局、系统推进。

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作为“冠军的摇篮”,在过去43年中培养了42位世界冠军。在“十四五”期间,投入1.2亿元进行升级改造,构建了“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运营体系。基地依托黄金海拔和独特自然环境,为运动员提供了高原训练、体能康复、心理调控等全方位保障。近年来,多巴基地不仅服务本省运动员,还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运动队前来集训,成为青海体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与多巴基地科技服务部门密切合作,为运动员提供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营养指导、伤病预防等科技支持。通过高原训练重点实验室的平台,青海在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上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科学训练体系。运动员在赛前、赛中的实时数据监测与赛后效果评估,为训练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青海通过“体教融合”等模式,拓宽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路径。青海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海北藏族自治州业余体校被评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足球、篮球青训中心及市州分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夯实了青少年体育基础。此外,“冰壶进校园”“射箭进校园”等项目的推广,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热爱体育,为青海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群众体育发展的可喜局面,得益于青海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十四五”期间,青海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实施室外健身器材提升工程、城市扩容工程,利用“金边银角”建设小型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便民设施。青海建设体育公园17个、全民健身中心8个、标准田径跑道足球场3个、笼式足球场75块、户外公共服务设施5个、健身步道85公里,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6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增长了0.39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9%,全省年均开展各类群众赛事活动超500场次。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科学健身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活动,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青海代表团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全面落实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制度,培训运动员和辅助人员6500余人次。在全运会备战与参赛过程中,青海代表团未发生一例兴奋剂违规事件,实现了“拿干净的金牌”的目标。

未来,是青海体育最广阔的舞台

青海体育在全运会赛场上的突破,是青海加快推进高原体育强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海以体育为纽带,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发展路径。

体育与旅游、文化、生态的融合,成为青海体育发展的鲜明特色。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原马拉松赛、青BA篮球联赛等IP赛事,不仅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带动了旅游、文化、农牧等产业的发展,更塑造了青海“绿色、健康、活力”的形象。2025年环青赛综合效益再增长,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骑游大会、高原马拉松等赛事直接拉动了地方消费。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日益凸显,成为青海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青海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活动,保护和传承了赛马、摔跤、射箭等民族体育项目。同时,通过完善竞赛规则、创新活动形式,让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目前,全省拥有射箭场(馆)258个、赛马场17个,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越扎越深,民族体育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青海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体育康养等产业加快发展。2025年,青海出台《金融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同时,依托冰雪、山地等特色资源,开发“冰雪+旅游”“山地+户外”等新业态,为体育产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经落下帷幕,但青海体育的脚步从未停歇。从马文良万米夺铜的喜悦,到齐吉卓玛竞走拼搏的坚韧,再到沙拉措射箭突破的惊喜,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青海体育人的汗水与梦想;当环青赛的车轮继续飞驰,当冰雪运动在岗什卡绽放,当更多孩子因体育而拥有健康与梦想,这些都见证着青海高原体育强省建设的坚实步伐。

再回首,这抹“青海蓝”,不仅是赛场上奋勇拼搏的颜色,更是青海体育迈向未来的底色——坚韧、纯净、充满希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聚链成势 新兴产业集群展现硬... 中经记者 孙丽朝 北京 长沙 株洲报道从徒手可推的轻型飞机,到攻克纳米级材料的“工业牙齿”,再到西部...
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 证券代码:603656 证券简称:泰禾智能 公告编号:2025-076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
最新或2023(历届)最新一年... 写作文在学习上是每位同学所必需拥有的一种技能,太阳教育网为了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特为大家整理了最新...
最新或2023(历届)一年级优... 我们能够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太阳教育网为了能够提高大...
最新或2023(历届)最新一年... 勤于练习写作有助于大家语文成绩的提高,也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太阳教育网作文频道为大家提供了最新一...